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超级画廊参观人数激增的背后 潜藏着哪些隐情(组图)

超级画廊参观人数激增的背后 潜藏着哪些隐情(组图)

2018-01-23 09:31 文章来源:artnet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Marta Minujin在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上的作品,《书籍的帕特农神庙》(The Parthenon of Books)。图片:Courtesy Thomas Lohnes, Getty Images  Marta Minujin在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上的作品,《书籍的帕特农神庙》(The Parthenon of Books)。图片:Courtesy Thomas Lohnes, Getty Images

(请不要)把我放大

本周灰色市场的最后一条是关于上周三Hettie Judah为artnet新闻剖析了艺术展览的一些隐患,把压力放在了参观者和全球专业艺术人士的身上。对于在大型博物馆内举行的那些经过仔细考量的学术性展览或回顾展,她并没有多说什么,而是将担忧放在了“口号式的双年展、三年展、五年展、十年展,以及那些在此之后衍生出来的超大型、多机构展览,“所有的“都在到处蔓延,制造着恐慌。”

Judah的依据并非来自每次参加这些大展时感受到的压力——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也和她感同身受——而是靠科学分析说话。她在文章中列举了令人沮丧的数据,表明每个游客在一件作品上所花的平均时间,并介绍了比较不为人所知的“出口坡度“效应,或是说许多人在参观一场超大型艺术展时,会经历一段注意力上的平稳期到随后猛降的阶段。

然而,问题在于策划下一次这样的大型展览时,人们会以哪些数字作为主要参考。去年第十四届卡塞尔文献展结束时,组织者表示参观人数创下了新高,“有超过100万参观者“前往了卡塞尔和雅典两个城市。这个数字比第13届文献展的90.5万观众增加了10%。据报道,2017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也迎来了大批参观者,比2015年的双年展多了23%。”

我对这两个展览的参观人数都有些疑问。我们可以先把疑问放在一边,但要承认的是在很多(若不是绝大多数)情况下,将观众吸引来的东西并不一定是让他们感到满足的内容。如同让恐怖电影里那种呆头呆脑的角色被色诱到某个偏僻的地方然后被一斧子砍死,这样的情节顺利到让人觉得不真实。

我认为就超大型展览的规模而言,仅仅从原始数据进行分析而不考虑实际情况或进行控管措施是十分危险的。新的展览如果只是做到和之前的规模一样,就会有一样多甚至更多的观众前来参观吗?对于Judah所感受到的那种普遍存在的疲惫感,关于展览体验质量的可量化反馈能告诉我们一些什么?(这里,我想到的是好莱坞制片厂在观众看完试片后分发给他们的出口卡)。

在我看来,比较可信的是:展览规模本身和吸引更多参观者前来并有什么关系。在回同时举行完双年展和文献展后的2007年,当时的高古轩经营着6家画廊空间,而根据凯捷管理顾问公司的数据,那时全球经济制造出了1000万个百万富翁。2005年,(这是我能找到确切数据的最近一年,感谢Georgina Adam的帮助),那年,全球艺博会的数量是68个。

2017年,高古轩已经有了16家各地画廊。上一年——能找到数据最新的一年——凯捷管理顾问公司预计全球百万富翁的数量已经涨至1650万人了,而艺博会的数量可能在200至300之间。

概括来说,专业艺术圈的买卖两端都在急剧扩张。同时,有研究显示博物馆的参观人数正落后于总体人口增长。所以,在谈及大体量展览的快速扩张时,关键问题应该是“到底来参观的都是谁?“而非“来了多少人?”。而我可以很自信地说,去年那些展的参观者肯定不是普通观众。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