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金漆木雕花鸟人物故事小神龛 广东省博物馆供图
“其实明代以来。潮州木雕历史上几个兴旺的年代,都是求新求变的。最兴旺的康熙乾隆年代,历史上有一次创新的突破,人物题材、装饰形式也是勇于求新的。比如人物形象,除了金饰,帽子也画上黑的颜色。牡丹花在康熙时期,花心里加了很多装饰,反映出审美的新追求。到了清末,神龛的风格也有大变革,除了流行贴金外,各种淡彩和五彩贴金,但颜色较清淡,不是浓彩。形式也追求多种多样,螃蟹篓也是清代才出现的。所以现在进入新社会,不求新也不行。我认为,现在对潮州木雕,一是建筑更大了,体制上要求作品更大。另外,也要求层次更多、难度更高、艺术性更高的作品。”杨坚华对羊城晚报记者表示。
羊城晚报:无论是蟹篓等海边生活主题,或是家具建筑上的潮汕金木雕等,你觉得从古到今的潮州木雕,都能看出什么不同的时代特色吗?
杨坚平:以蟹篓为例,从清末就一直是主要的题材。到现在,螃蟹越做越好,从呆板到生动,更有时代特色。一方面是技巧成熟,更小更轻量,现在我见过能做得最轻的蟹篓作品,一个还不够1斤,内外有两三个篓,虾蟹也更生动。另一方面是大型化。因为现代建筑规模比以前大,与之相配的木雕作品,需要更大才有艺术效果。我见过最大的蟹篓有2米多高。
另外,以前的潮州木雕,多用樟木,现在用的材料更广泛,有用红木、花梨木、紫檀木的,硬木材料的雕刻难度更高,但接受面更广,跟现代生活融合。当然木材价格也更贵,在收藏市场上也能有更多升值保障。
阮华端:传统的潮州木雕,讲究实用性与装饰性结合,实用性尤为突出,包括建筑装饰、礼祭器具、家具陈设等等。而现代当代作品更讲究装饰性、欣赏性,多发展为纯粹的装饰摆设角度,形制也会变化,比如以往常见的屏风越来越少,适合当代人审美的挂屏数量较多。
C 如何传承? 博物馆与民间不同活化方案
活化非遗,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传统手工艺在产业化中,前景会如何?也有一些“学院派”尝试将西方雕塑融入潮州木雕中,杨坚华也对此表示赞成。“应该是高水平的艺术木雕+建筑结合的产业化,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好。”杨坚华表示,产业化更要突出传统工匠的手工艺价值。
羊城晚报:如何判别现代作品的价值?如何界定艺术品与工艺品的界限?
杨坚平:工艺品是指一般的日用品,艺术品主要是艺术价值的欣赏品,有收藏价值。对于潮州木雕,我认为一些功夫少、做工比较粗糙、例如浮雕较多的作品,一般归为工艺品;精雕细刻、多层次、花工多、艺术效果上显工显艺的,算艺术品。像原本实用类的建筑上的构件,真正花工多的,拆下来都能成为独立欣赏品,那就有收藏价值,像潮州己略黄公祠,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