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源自于我们东方逾六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其中涵盖了太多的技法和材质元素的运用,而当代艺术则强调艺术品的材料和用多元元素去塑造一种新感觉。“漆”在这一方面无疑是契合当代艺术的特征的。即使漆画的制作过程很艰苦很费时,也无碍于艺术家们对于它的热爱,而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这一行列,这也证明了漆画有着它独特的魅力。漆画是丰富多元的,漆材料的探索性、可塑性非常广泛,我相信几乎每一位艺术家都可以从漆画的技法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创作点,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探索。漆画的表现力是放射性的,所以它属于这个时代。
保持思维变化的流淌性
漆艺创作过程中存在太多的变数和不确定性,以至于艺术家更愿意以一种更为自由和开阔的创作心态去把控那些难以捉摸的漆原材料变化。
漆的制作相对于其他画种来说更为复杂,从开始有大致的轮廓到慢慢的制作成形,初始的想法在跟漆的磨合过程中一直在改变。一方面,漆本身由于产区和加工方式的不同所呈现出的性能略有不同;另一方面,自然环境对漆也有很大影响。漆的干燥需要有氧的存在,温度为20~30℃和湿度70~80%的适宜环境。做漆时离此温度相差越大,漆需要干燥的时间就越久,漆起皱的难度就加大。刻意通过温度和湿度来控制刷漆的厚薄也是一种技艺。
传统学漆方式是以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大概两至三年新学徒才能对材料和工艺方面有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我刚刚接触漆的时候,接到的第一任务就是学做漆板和地底,这一过程十分枯燥,整整一年基本都是在机械的劳作,每日重复刮、磨、刷的动作,最后做出来的也就几张合格的漆板。起初我心里也在暗暗地问自己到底在学什么,在做什么,是否都是无用之功?而后来就慢慢体会到:对于学漆的人来说,学会做底板就相当于对材料了解了六成,底板的做完就相当于完成了漆画创作的一大半,这句话现在来看我是深信不疑的。漆工与漆不断打交道,在系统地完成漆板后就会体会到漆的脾性,它是那么地温和与细腻,因温度、湿度、厚薄或稠淡产生不同的效果。漆画创作中掌握漆的脾性方能运用自如,这需要专注与恒心。
原料自身纯天然的流淌属性以及人与物之间的不确定性,如何处理好主观思想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契合度,一直是艺术家需要进行深度思考的问题。在漆的世界,变是永恒的、绝对的。漆画创作过程中存在太多的变数和不确定性,以至于艺术家更愿意以一种更为自由和开阔的创作心态,去把控那些难以捉摸的漆原材料变化。成熟的艺术家在媒介的运用和材料的把握等方面都掌握娴熟,而自由的境界是艺术家在借助材料发挥个性时所追求的。创作中漆材料和漆语言是一个不可控很自然的导入过程,一种自然流淌的状态,我们创作的大脑也应与之相应,时刻保持思维变化的流淌性。
漆画人物创作空间巨大
漆画人物创作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人物画题材领域上“画什么”,表达语言上“怎么画”都是今后亟待解决的命题。
从漆画创作的这短短几十年来看,漆画人物题材在漆画作品中为数并不多。因为众题材中,人物画较为难攻,它涉及到人体结构,绘画的故事性、形式美,而且还要在关注“形”的同时,注重“意”的传达,通过对“形”和“意”的把握展现出绘画艺术的境界,许多创作者选择了回避。
漆画尽管成为绘画的一种,但是由于其发展基础是漆器,因此脱胎于髹漆工艺的漆画,长期以来一直在风景、景物花卉上发展徘徊,人物画始终没有形成气候。 然而,作为绘画题材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人物画题材,同样在漆画创作中属于不可缺少的命题,它是当下艺术家们表现主体精神、触及社会问题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我认为,漆画人物画的表现难度最大的当属肤色的表达。漆画没有白色,这就给颜色的调配、以及人物表情、细节的刻画带来更大的难度,需要去找寻其它材料替代,过多的运用材料和技法又难免使画面缺乏绘画性,丢失画味与笔触。目前所见的漆画人物画创作中所用到肤色表现技法,可归结为粗银罩染、漆粉莳绘、堆漆磨显等几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