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伟(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对山水、山水文化的讨论在今天已成为显学。在工业文明、商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为什么会对山林文化、山水文化有一种独特的关切?我想这是很有意义的。在传统观念中,它要高出于庙堂文化,是超越社会现实,又能够在现实世界中完成自我超越的一种文化形态,代表了一种自由的、沉思的生活,是中国文化传统中长期积淀的基因。
回到山水画,郭熙说“山水,大物也”,从形制上看,北宋以前的山水多为壁画、画障,就是屏风,尺幅比较大,可以想象,在宋以前,山水是以宏大、盛大的形象存在,这给我们一个很强的暗示,除了形制,它背后其实还承载了一种信息,说得再稍微夸张一点,我认为这是继九鼎之后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象征系统,即图写天地,与九鼎备百物的意义是一致的。当然。这个问题还需要探讨,但今天我们不妨作这样一个思考,可以把山水画的真实含义谈得更深,况且这一点在实物上和理论上都可以找到相应的支撑。
假如我们能为天地绘制肖像的话,那么山水就是我们天地绘制的一副肖像。我是从这个角度来认识山水画以及山水背后所隐含的信仰,也就是在现实世界中去找到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精神力量。宗炳说 “山水以形媚道”,就是指这种自由自在、无始无终、变化无穷状态。
展览叫“山水大观”,题目的设计发人深思。早期的山水和后期不一样,这是五代和宋以后的问题,天地意象就转换成林泉意象;再到明清时期,笔墨成为一个主要的问题;到近代又出现新的问题,就是西方的艺术,光、色彩、空间结构、体量关系、画面构成方法、风景的意念都开始进入中国山水画。现代山水画就是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状态下、在和西方互动的过程中呈现出多元的面貌。但不管怎么讲,不管现代山水画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有一点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坚持一下,那就是山水画背后所隐含的情感或信仰系统,这是我们山水画的精神指向,你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你可以用笔墨、也可以用西方的手法来表达你的作品,但山水作为大物这个意念是不能更改的。虽然它的尺幅可以很小,但它背后所蕴含情感或者信仰系统不能轻易放弃,不然的话山水就等同于简单的风景画,容易丢掉我们山水画真正价值的东西。胡老师的作品无论是展览题目还是作品本身的气象,都是有山水作为大物这样一个精神蕴含在里面,这是特别让我佩服、喜欢的地方!
主持人杨振宇:
孔令伟与我们分享了一个很重要的山水画思路,引人深思。山水之为大物,他特别提到了这个意象跟胡老师这个画展中气息上的一致。而山水大观,到底意味着什么?在孔令伟发言里面,梳理和反思了一条脉络,就是从山水大物到林泉高致到笔墨功夫再到明暗光线……这样一种笔墨传统带来的那种文人趣味化,在这个里面可能容易丢失掉一种对于山水大观的精神。他还指出中国山水画的发端中,还是一种图写宇宙的观念,庙堂之九鼎和图宇宙这是两个重要的相关。自然山林之物乃有盛大之载体的这样一个观念,让我们类似阴阳割昏晓,造化钟神秀这样的山水大观体验。发言打开了我们的思考,而且刚好跟胡老师山水画在气象上很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