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卢浮宫《蒙娜丽莎》前举着手机拍摄的观众
巴黎卢浮宫的《蒙娜丽莎》前,几乎每刻都围着不下百人,拿着手机拍摄防弹玻璃后“又黑又小”的画,在数字媒体时代,在《蒙娜丽莎》面前的人不仅仅是看艺术作品,拍照、发社交媒体更是一种体验和“我去过那”的证据。比较约翰·伯格《观看方式》对于可机械复制的时代改变艺术的描述,数字和社交媒体时代又赋予艺术作品哪些含义?
巴黎卢浮宫内,一对年轻的夫妇穿过人群走到蒙娜丽莎前。几秒后,妻子转过身,微笑地举起手机,按下自拍。接着,她把手机交给丈夫拍摄了一些佯装欣赏的照片;然后两人手挽手自拍后转身离开。
“画太小了,这太拥挤了,无法近距离观察细节。”妻子说,她是一位来自上海的28岁金融分析师,她与外籍丈夫在巴黎对蜜月。这是她第一次看到达芬奇《蒙娜丽莎》真迹,但印象并不深刻。“在画册或是互联网上,我可以看到更清晰的蒙娜丽莎。”而之所以选择参观卢浮宫是因为《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很有名,且在丹·布朗的《达芬奇的密码》让她对作品和卢浮宫博物馆有了更多想象。
这对夫妇与拥有500年历史的绘画作品的互动方式恰恰体现了数字媒体时代的艺术体验。卢浮宫的开放时间里,《蒙娜丽莎》前大约时时刻刻围绕大约150名参观者,其中大部分在拍摄《蒙娜丽莎》或《蒙娜丽莎》与自己的合影。在数字媒体时代,在《蒙娜丽莎》面前的人不仅仅是看实际的艺术作品,更是一种体验和经历,当他们把拍摄有《蒙娜丽莎》的照片发布在社交媒体上,就成了“我去过那”的证据。
2017年,卢浮宫吸引了810万游客,依旧长期保持着全球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之一的地位。其中《蒙娜丽莎》是一张被无限复制的女性肖像,她被认为是佛罗伦萨布商的夫人丽莎·焦孔多。16世纪初,达芬奇以油画的技法完成了它。最早《蒙娜丽莎》收藏于法国皇室的枫丹白露宫之中,卢浮宫建成之后移往卢浮宫。早先这幅作品并不出名,也没有被当做镇馆。直到1911年8月20日,曾在卢浮宫内担任油漆匠的佩鲁贾于闭馆时躲入储藏室,趁隔天周一休馆取下画作,藏于大衣内窃出博物馆。馆方在22日发现《蒙娜丽莎》遭窃,于是进行一周闭馆调查,并祭出高额悬赏金。由于持续没有画作的下落,在各家报纸的报导下,《蒙娜丽莎》逐渐有了知名度。两年后,佩鲁贾想要将《蒙娜丽莎》卖给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遭警方逮捕。《蒙娜丽莎》回到卢浮宫后,在两天内吸引了十万人前来观看,或许失窃造就其成为了“世界名画”。如今这幅长77厘米,宽53厘米的“小画”在防弹玻璃和层层温控的保护下,陈列在卢浮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