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当代艺术界为何偏爱德国艺术(组图)

当代艺术界为何偏爱德国艺术(组图)

2018-05-14 10:43 文章来源:中外艺术  作者:邵亦杨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尼奥﹒劳赫《广场》(Platz)2000尼奥﹒劳赫《广场》(Platz)2000

尼奥﹒劳赫

尼奥﹒劳赫(Neo Rauch,b.1960)是新莱比锡学派中的领衔人物。《广场》(Platz)(2000)是他的代表作品。尽管形式上有波普动漫画的效果,但是其中的图像并非像波普那样借用广告招贴类印刷品,而是画家自己创造的,带有超现实主义的错位和梦幻感,画面上的人物、建筑和树木断断续续地呈现于的不同的空间中,没有具体的叙事性和连贯性。在这幅结合了东德式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西德式的抽象主义的画面中,劳赫对社会主义的和资本主义的乌托邦进行了双重解构。

马蒂亚斯·瓦尔谢(Matthias Weischer)经常把画当作建筑性的集合物。在《武木期》中,他用建房子的方式做画,象砌墙一样多层涂抹和切割,把油画材料当作建筑材料,有些地方用用刮刀厚涂,有些地方比较稀薄,留有颜料流淌的痕迹。木屋的造型厚重粗犷,还顶着木屑的痕迹,显示出质感和体量。他画的原木、森林与房屋分别存在于不同时空,跨越了真实和想象的领域。

在另一幅“房屋”中,马蒂亚斯·瓦尔谢描绘了现代建筑。《房屋》看似日常的城市景观,而实际上展示了不同历史时空的错位。在他的画面上,所有的客观对象都看似真实,却又不合逻辑的存在着,与观众的心理预期相反。前景的花朵随着平面的墙纸一起退后,黑灰色的山景与明亮的包豪斯式建筑、死寂废弃的旧日景观与现代乌托邦之梦、精英的硬边抽象与通俗的日常景观形成鲜明的对比,创造了一种看似可信的超现实效果。其中精准的透视细节、抽象的斑痕把观众的眼睛时而引入空间深处、时而带回到绘画的表面。艺术家打破了传统的视觉逻辑,创造了一种穿越时空的反差,令人从形式的表象联想到错位的社会现实。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