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杨仁恺:《清明上河图》的流传与收藏(组图)

杨仁恺:《清明上河图》的流传与收藏(组图)

2018-05-30 11:27 文章来源:古籍   作者:杨仁恺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timg (3).jpg

一、靖康之变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伟大的绘画作品,这不仅表现在它的艺术成就上,在《清明上河图》流传过程中、在画后题跋中也清晰地记下了历史车轮,本身就是一部历史长歌。

首先来了解一下张择端所生活的历史时代——北宋宣和后期。徽宗名赵佶,神宗第11子,宋哲宗弟。哲宗病死后,因无嗣太后立赵佶为帝,然而赵佶却成了北宋的亡国之君,他为政期间政治腐败,重用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李彦、朱免一干奸臣(时称六贼)。滥增捐税,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大兴土木,修建皇家宫殿园林。时国内宋江、方腊农民军起义不断,国外方面金国逐渐崛起。宣和七年十月(1 1 2 5年),金军大举南侵,直取汴京。胆小怯弱的徽宗当时就被吓晕了过去,被叫醒后赶忙下昭传位于皇太子。于十二月,他宣布退位,自称“太上皇”,让位于子赵桓(钦宗),带着蔡京、童贯等一干贼臣,借口烧香仓皇逃往安徽亳州蒙城。

第二年,围攻汴京的金兵被李纲击退北返,赵佶才回到汴京。公元1 1 2 6年年底,(靖康元年)汴京城被金兵包围,但金兵未敢入城,把大本营扎在城南郊的青城,以谈判为名于一一二七年正月初十、二月初八先后扣押了钦、徽二宗,徽、钦二帝被金军俘虏,后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汴京城立时成了亡国之都,城内已乱作一团糟,这场历史上巨大的灾难,史称“靖康之耻”。《清明上河图》从此流落北方民间。当年五月初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南京归德府即位,建立南宋政权,北宋臣民怀念北方故土,思乡之情寄托于《清明上河图》,一时更使该画名声鹊起。

政治上极其腐败、胆小怯弱的宋徽宗,在艺术史上却是个大家书画诗词歌赋无不精擅。独创了瘦金体,在书法界影响较大。在他继位前,与王诜、赵令穰等书画名家交往甚密。在宫中设琴棋书画四院,其中以画院为首,将书画正式列入国家科举制,并派谴文臣编纂《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对绘画艺术有极大的倡导和推动作用。

历史发展到金世宗年间,几个北宋亡国之民聚在一起,一同展开故国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卷,共同怀念旧时的北宋王朝,这些人就是张著、张公药、郦权、王磵、张世积。

在靖康之难之后的一百多年里,《清明上河图》并没有被金国收入在皇宫,而是在金国查抄宋国皇宫之前,流传到金国民间。当人们拿到这幅宏篇巨作时,谁也不知道这幅画叫甚麽名字,是谁人所作,因为画上根本找不到署名。这时1 1 8 6年,金人张著为《清明上河图》写下题跋:

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燕山张著跋。

在历史古籍资料上都找不到翰林张择端的记载,多亏张著的题跋,其上记载了作者张择端的生平事迹,如果没有张著的题跋,我们今天看到的《清明上河图》作者署名上也许是“佚名”。金刘勋《中州集》卷七中记:“著,字仲扬,永安人。泰和五年以诗名,召见应制,称旨,特恩授监御府书画。” 《中州集》中的《读张仲扬诗,因题其上》还诗:“布衣一日见明君,俄有诗名四海闻。枫落吴江真好句,不需多示郑参军。” 金刘祁《归潜志》记:“明昌、承安间作诗者,尚尖新。故张翥仲扬,由布衣有名,召用。其诗大抵皆浮艳语,如‘矮窗小户寒不到,一炉香火四围书’,又‘西风了却黄花事,不管安仁两鬓秋’,人号‘张了却’”。

张著友张公药、郦权、王磵、张世积等相继作了题跋。

通衢车马正喧阗,祗是宣和第几年。当日翰林呈画本,升平风物正堪传。水门东去接隋渠,井邑鱼鳞比不如。老氏从来戒盈满,故知今日变丘墟。楚柂吴樯万里舡,桥南桥北好风烟。唤回一饷繁华梦,箫鼓楼台若个边。--竹堂张公药

峨峨城阙旧梁都,二十通门五漕渠。何事东南最阗溢,江淮财利走舟车。车毂人肩困击磨,珠帘十里沸笙歌。而今遗老空垂涕,犹恨宣和与政和。原注:(宋之奢靡至宣政间尤甚)京师得复比丰沛,根本之谋度汉高。不念远方民力病,都门花石日千艘。原注:(晚宋花石之运,来自此门)。--邺郡郦权

歌楼酒市满烟花,溢郭阗城百万家。谁遣荒凉成野草,维垣专政是奸邪。两桥无日绝江舡原注:(东门二桥。俗谓之上桥、下桥),十里笙歌邑屋连。极目如今尽禾黍,却开图本看风烟。--临洺王磵

画桥虹卧浚仪渠,两岸风烟天下无。满眼而今皆瓦砾,人犹时复得玑珠。繁华梦断两桥空,唯有悠悠汴水东。谁识当年图画日,万家帘幕翠烟中。--博平张世积

张公药,字元石,号竹堂,滕阳人。孝纯子,以文荫入仕,官郾城令,以昌武军节度副使致仕。以文荫入仕,尝为郾城(今河南许昌县)令,昌武军节度副使致仕,著有《竹堂集》(已佚)。公药祖父孝纯,字永锡。宋宣和末,知太原,守 年,因城陷降金,不拜,执归中京,至是以其主文柄。后为汴京行台左丞相, 年,致仕归徐州。皇统四年卒,谥安简。公药子观,字彦国,仕为某军节度副使。公药孙厚之,字茂弘,承安二年进士。

郦权,字元舆,临漳人(一说河南安阳人)。明昌初,召为著作郎,未几卒。作诗有笔力,多有佳句为人传诵,尝著《坡轩集》,已佚。权父琼,字国宝,宋宣和间弃文从武。后降于金,仕至武宁军节度使。

王磵,字逸宾,号遗安,汴梁人。博学能文,不就科举。孟宗献、赵沨等,皆师尊之。明昌末,以德行才能为荐,特赐同进士,授亳州鹿邑主簿,时已七十,以老疾乞致仕。泰和三年卒。为人循循醇谨,与名士如张公药、师拓、郦权等交游。赵秉文为作墓碣,称其诗冲淡简洁似韦苏州。秉文尝集党怀英、赵沨、路铎、刘昂、师拓、周昂、王磵七人诗,刻木以传,名《明昌辞人雅制》。

金赵秉文《滏水文集》卷十一有《遗安先生(王磵)言行碣》:

“先生姓王氏,讳磵字逸宾,其先临氵伊名人。先生实生于汴梁,尝以氵名川自称,不忘本也。自幼颖悟绝群,外弁页如也。初学诗于伯父震。落笔惊人,震自以为不及。未几,诗名大振。加之孝于亲、友于弟、诚于人、笃于已,远近论大行,必曰王逸宾矣。”

以上资料摘自《中州集》、《宋史》、《金史》

从史书记载中来看,张著和他的几个好友张公药、郦权、王磵、张世积都是北宋灭亡后降金的臣民,而且他们几乎都活跃于当时的诗坛,张著祖籍是燕山(今北京),张公药是滕阳人(今山东滕县),王磵是汴梁人,郦权是临漳人,张世积生平事迹不详,但他题跋后署名“博平张世积”,博平在今山东聊城境内。据元代杨准在《清明上河图》后的跋文,可以知其为“亡金诸老”之一。张公药的祖父张孝纯宋宣和末年因城陷降金,郦权的父亲郦琼也于宣和末年降于金,张公药与郦权的父亲,先后由北宋降金;张公药的祖父曾任职于汴梁,张公药本人任郾城县令,而郾城就在汴梁之南。而王磵本身就是北宋亡国之都汴梁人,王磵《暮春郭南》(《中州集》卷四)中云:“大梁城外孤台傍,烟昏水碧春林芳。凭高极目见归雁,风物令人思故乡。”他从小就生长在汴梁,现在亡国了,他怎能不惆怅怀旧一番呢,在他的诗中尽显了他深切的思乡之情。在金贞元元年(1 1 5 3年)金国人迁都燕京,设大兴府(管辖今天北京的西南一带),把燕山改称中都,也称大兴。在1 1 8 6年张著写下的题跋中他署名燕山张著,而不署名金中都张著或是大兴张著,可能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1186年,北宋亡国已有六十年,几个亡国的臣民聚在一起(可能只有张著一人非北宋亡国之民),展开这幅宏篇巨作《清明上河图》,目睹昔日故都汴梁的繁华景象,寄托对故都的思念,那些街景仿佛历历在目、记忆忧新,祖孙几辈世世代代为国家效劳,从小在这里长大,在这里建功立业,而现在一切都改变了,由此抒发一番亡国之感慨,并各自在名画上留下了自己的题跋,在字里行间用笔墨寄托自己的思念故国的深情,在历史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