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原温,《致索尔·勒维特的电报》,1970年2月5日,来自古根海姆美术馆展览“河原温 - 沉默”,2015,纽约
约翰逊的一位朋友,也是他的不定期合作伙伴,埃德·普伦基特(Ed Plunkett)给这个逐渐壮大的邮件艺术群体起了个官方称谓:纽约通信学派(The New York Correspondence School)【也正是普伦基特将克利奥帕特拉称作“邮件艺术第一人”】,群体的名字从此就固定了下来。然而约翰逊会时不时把“Correspondence”故意拼写成“Correspondance”(含有“跳舞”之意),透露出这个群体随意、灵活、幽默调皮的天性。
纽约联络学派的官方活动于1973年宣布终止,但约翰逊一直在持续发表着自己不拘一格的“通信”艺术作品。约翰逊于1995年去世。但这项艺术形式并没有就此终结,在约翰逊之外,邮件艺术后继有人。
从1993至1998年,年轻的策展人马修·希格斯(Matthew Higgs,他目前是纽约非营利展览空间 White Columns 的总监)采用并更新了约翰逊的概念,他把一群当时还没名气的英国艺术家的作品寄给了博物馆与画廊的大人物。在这个名为“印号 93”(Imprint 93)的策展项目里,有一件作品是被马丁•克里德(Martin Creed)纸揉成团了的A4纸——《作品 88》(Work 88,1995)。希格斯把该作品寄给了伦敦泰特美术馆的时任馆长尼古拉斯·塞洛塔(Nicholas Serota)。如今,这则轶事已载入观念艺术的史册,但是《作品 88》本身则却没有“登堂入室”:塞洛塔的助理将纸团展开后规整地寄回给了希格斯。
希格斯的方法跟约翰逊有着一脉相承之妙,兼备 DIY 与调皮莽撞的精神。在当时,希格斯的行动驳斥着以达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为首的、高度商业化、标榜震撼性的“英国年轻艺术家运动”(YBA Movement),并由此将一群反对赫斯特的艺术家联系了起来,其中包括了顽童比利(Billy Childish)、杰瑞米·戴勒(Jeremy Deller)、彼得·多伊格(Peter Doig)、西尔·弗洛耶(Ceal Floyer)、艾伦·凯恩(Alan Kane)、伊丽莎白·佩顿(Elizabeth Peyton)与克里斯·奥弗里(Chris Of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