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艺术金融”,可能让人马上想到的是资本的运作和天价拍卖,其专业性不言而喻。“金融”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的频繁出现,可能要从前几年的移动互联网说起。随着各种金融产品不断在手机APP的初始页面中弹出,投资理财的理念也随之深入人心。6月1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艺术金融人才培养”在华中师范大学开班,高校介入艺术金融领域的研究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艺术金融的历史在中国并不长,2007年6月,“民生银行非凡理财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产品”的发布可以被视作艺术品金融领域的标志性事件。两年后产品到期,2009年,该基金以较高的收益率回报投资者,点燃了资本对艺术市场的热情。随后的三年时间中,几十只艺术品基金以爆发式的规模增长,大量资金涌入艺术品市场,整体推高了艺术品价格。而在全球金融风暴对艺术市场的冲击下,艺术品基金式微,随后,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各地建立自贸港和保税区、艺术品税收调整等各方面利好为艺术品市场不断注入活力。
随着我国艺术事业和艺术市场多方向快速发展,与之相关的专业服务与学术研究也以多种形式展开。特别是在展览、艺术机构、艺术品拍卖等领域积累了大量的案例和数据之后,学术研究也得以在这样的基础上建构。2015年,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成立,以独立学院的规模展开对艺术机构、艺术市场、文化政策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规范化教学,成为这个领域的先驱。艺术市场在艺术管理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而艺术金融作为艺术学和经济学的跨学科专业,是整合资本与艺术资源的大型组织形式,在艺术之外更需要经济学知识的参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在谈到艺术金融时说:“艺术管理是针对艺术机构管理的学科。艺术金融则倾向于项目的机制,具体的价格、品质将被计入考虑的范畴。艺术金融是艺术管理的延伸,也是金融领域的延伸,它是一个跨领域合作的产物。”
从2007年艺术品基金参与艺术市场,到今天艺术服务形成完整的商业形态,金融手段和金融方法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资本在媒体、运输、保险、法律、咨询等领域的参与不断深入,金融产品也在艺术界探索出更多新的可能。此时,学院研究的介入恰逢其时,十年的发展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历史和丰富的案例素材,其次,对艺术金融这个相对初级和管理粗放的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将为相关领域的规范和发展提供可靠的学术支持。
今年4月,在“2018清华大学艺术与资本论坛”上,来自艺术界、经济学界等领域的参与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围绕着“艺术金融政策与艺术品投资”“艺术机构的市场化运营”“艺术品交易模式创新”和“艺术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4个主题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交流、讨论。从与会者的发言中不难发现,类似于MBA等管理学课程、高昂的学费和以实操性为诉求的目的是艺术金融鲜为人知的重要原因。艺术金融以其对专业性、资金、参与度的要求,这个领域的探讨更多集中在高净值人群的参与者内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艺术品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黄隽在谈到这个领域的受众时说:“统计数据表明,拍卖市场上10年内能够重复交易的不足10%。艺术精品投资是一个小众的舞台。”
2017年,我国第一部文化金融蓝皮书《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17)》发布。集中了课题组对文化金融研究和实践的基本观点,重点对2016年中国文化金融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提炼和总结,使文化金融的发展引起了更多的关注。行业兴起和工作细分,该领域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艺术金融人才培养”项目旨在从艺术和金融的全行业视角展开教学与研究。项目负责人、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徐晓庚说:“国内艺术金融主要是项目服务培训,行业的产业培训。华中师大重艺术金融课题体系,学科规范,服务实务建设,形成该领域值得研究教育课标,规范及范示。今后在该领域及新专业建设奠定基础。”
艺术金融的学院之路已然铺开,学科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向我们开放了一种参与的可能,跨学科的艺术金融研究作为一个理性的基础,必将强势推进艺术产业的全面发展,未来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