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shaan Adams 展览《尘埃落定(when dust settles )》(作者拍摄)
Igshaan Adams 展览现场行为艺术 (照片来自 Jan Potgieter)
寻找“乌班图”
本届年度青年行为艺术家奖获得者ChumaSopotela的作品Indlulamthi将目光投向黑人聚居区(township)和街头流浪的儿童,并由ChumaSopotela、巴勒斯坦艺术家AhmedTobasi以及这些孩子们共同呈现。Indlulamthi为科萨语,其字面意思为“那些比树高的”,艺术家以此形象比喻并赞美那些儿童,其创作的主要意图是让这些见证艺术节的熙熙攘攘却被边缘化的孩子们能够参与,并探讨社会历史现实和被忽略的他者的处境之间的关系。某种程度上来说,艺术节结束前两天才压轴呈现的Indlulamthizai不负众望,作品时长一小时,观众追随着艺术家从山脚出发直到山顶的纪念馆广场,整个表演都在山路和路边的树丛中呈现,直到最后以落日和山脚下灯光闪烁的小镇为背景,效果十分震撼,观众的掌声伴随着孩子们一一离场【见下图】。Indlulamthi将被迫迁移、流离失所的巴勒斯坦人的处境和这些仍然受种族隔离制度影响着的黑人儿童的命运相联系,并在表演中实现巴勒斯坦现实状况在南非语境的嫁接,如孩子们捡起地上的石子向纪念馆前一道墙上用力投掷的反抗动作,以及影像装置中出现的“还我土地”等标语。然而其中最动人也最存在争议的部分即孩子们的表演,作为行为艺术作品,参与者必须充分知晓并理解作品的概念,然而这些在演出前后十分兴奋的孩子们是否明白他们歌声、舞蹈和动作中所表达的涵义呢?参与创作的巴勒斯坦艺术家AhmedTobasi告诉笔者,他们的初衷是让这些孩子真正参与艺术节、通过作品表达自己,并让他们知道有人与他们命运与共、理解他们过去和当下的处境,然而孩子们如果并没有真正理解作品中具有明显指涉性的动作与符号,艺术家的初衷又是否能够真正达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