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西方美术中的《圣经故事》(组图)

西方美术中的《圣经故事》(组图)

2018-08-20 13:40 文章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中世纪意大利祭坛画 图片来自网络中世纪意大利祭坛画 图片来自网络

原标题:《圣经》故事与西方美术创作 

一直以来,艺术与宗教之间都有着剪不断的联系。在西方,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故事可谓撑起了美术史中绘画题材的“半边天”。从“创世纪”到“出埃及”,从“耶稣受洗”到“基督复活”……这些《圣经》故事似乎已经被艺术家们展现了无数遍,变成了艺术史中耳熟能详的一部分。

《圣经》是犹太教、基督教的经典。基督教中,《圣经》由《旧约》《新约》组成。《旧约》共39卷,由犹太教教士依据犹太教教义编纂而成,囊括了犹太及邻近民族从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的人文历史资料。《新约》共27卷,包括记载耶稣生平、言行的《福音书》,叙述早期教会情况的《使徒行传》,以及《书信》和《启示录》。回顾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历史,常常能够看到艺术因宗教而获得了飞快的发展。宗教为艺术注入了神性的灵魂,艺术则以虔诚的态度尽善尽美地展现着宗教的精神。因为艺术,那些抽象的《圣经》故事变得越发形象,那些神坛上模糊的身影也变得越发真实。

早在公元前3世纪的犹太会堂的墙壁上,就绘有《圣经》中记载的故事。现存的大量早期西方绘画中,也布满了来自《圣经》的象征符号,如“善良的牧人”象征基督、“鸽子”象征圣灵、“船”象征教会、“心脏”象征仁爱等。中世纪的艺术更是围绕基督教而生,罗马式、拜占庭式和哥特式艺术通过象征手法,充满谦卑和等级意识地将《圣经》故事描绘得辉煌、庄严,甚至营造出压迫感和令人恐惧的氛围。

文艺复兴的到来为宗教艺术带来了改变,《圣经》故事中的一个个人物依然是艺术家们乐于表现的题材,但却悄悄地被拉下了神坛。乔托的《哀悼基督》将基督下十字架后人们围着他的遗体悲痛哀悼的场面描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间的气息”。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圣母哀子》、拉斐尔笔下的《西斯廷圣母》与其说是在表达神性,不如说是在赞美伟大美好的凡人之情。而米开朗琪罗更是用一幅包含了400多个人物的《最后的审判》,歌颂着人体的优美。虽然最后这幅作品刺伤了遵从禁欲主义的教会,教会要求画家伏尔泰拉为画面中的裸体添加了衣服,但显而易见的是,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早已为宗教绘画撕开了一道人性的口子。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