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市场 > 文物艺术品市场的“过度包装”(组图)

文物艺术品市场的“过度包装”(组图)

2018-09-27 11:28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作者:朱匡杰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20170428172030_56298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朱万章在雅昌讲堂“书画鉴藏中的真伪辨——辨伪实例”中讲到了一个故事,有人找他鉴定器物,说自己的祖父是原来民国政府的一个要员随从,曾经追随国民政府从北平将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南迁,在南迁过程中,他的祖父开了小差,带了一件文物出来。听到这个故事,朱万章已不打算让他过来。但对方坚持,并带来了所说的“南迁文物”,只见包装盒上写着“故宫博物院”“押运部队七十二军”等字样。朱万章说,“有这么一个封条,这是完全不了解当时的史实,应该是后人做的伪,而且这个后人可能是最近这几年的人。”打开包装盒以后,里面是署款“王武”《搜山图》,实际上跟王武的风格风马牛不相及。所以看到这样的作品之后,不管故事如何精彩,我们都可以忽略不计,主要是看这个作品的本身,像这样的作品我们几乎隔一段时间就能看到,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局部,完全是一件很低劣的仿品。

这样类似的“文物”在市场上可以说是到了司空见惯的地步,对一件从价值上说已经无谓真假的东西进行“包装”,编造一个有模有样的故事,做上一些看起来具有时代性特征的标识,不了解具体史实的藏家很容易被唬住,对于他们来说,这件包装品就变成了一件值得出手的高昂艺术品。这类事情大家见得最多的,可能就是街边卖“出土文物”的人,一身朴素装扮作为标签,说偶尔挖出文物的故事,一旦你信了,就很容易花钱买个说是“商周”其实是“上周”的青铜器。说起来,下至基层街边,上至海内外拍卖市场,都有着各种各样的故事,有些严格说起来,不是故事,而是史实,是流传有序的证明,具有厚重的历史意义;相反有些则是无稽之谈,纯粹为了抬高作品身价而获利。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