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与广洽法师在苏州虎丘塔下(照相馆拍)
1972年年底或1973年年初,在上海日月楼,委托周颖南将译稿带交广洽法师(周颖南摄,唯一一张彩色照片,邮包为大乘起信论新释译稿)
丰子恺的漫画最有他个人的面目,是充满“丰子恺味”的,但在他六十年的艺术生命中,中日两位艺术大师都对他有过不一般的影响。一位是他的恩师和皈依师李叔同,也即是艺术上高华飘举的弘一大师。丰子恺的人生观与艺术品格都受到弘一大师的熏染默化,他对弘一终身孺慕不渝,他的“护生画集”就是与弘一大师合作的,1948年,丰子恺到厦门南普陀后山,访弘一大师故居和他亲植的杨柳,作了《今日我来师已去,摩挲杨柳立多时》一画,师生之情,跃于纸上。另一位对丰子恺漫画产生影响的是日本的竹久梦二(1884-1934)。梦二是日本大正浪漫派的画家,“梦二式美女” 风靡一时,他是日本新浮世绘的代表,创造了东洋人物风俗画。丰子恺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留学扶桑,在一书肆中看到了竹久梦二的书《春之卷》,产生了双重的“感动”。他说:“梦二的寥寥几笔,不仅以造型之美感动我的眼,更以诗的意味感动我的心”。丰子恺与梦二生前未曾有一面之缘,但他与梦二有一世的心灵感通。丰子恺的漫画,特别是以诗词入画的精品,固然都是戛戛独造,匠心独运,但无一不富有“造型之美”与“诗的意味”,真正达到了“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境地。梦二与子恺都是诗人画家,两人都有一个诗化人生。丰子恺与竹久梦二的邂逅不能不说是中日绘画史上的一件世纪性的美事。 漫画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在中国出现的新“画种”,丰子恺非必是中国漫画最早者,但他的漫画问世后,就为上自学者、文士、下到中小学生所接受、欢迎、珍爱。丰子恺无疑是中国漫画的创始与奠基之人。1924年,丰子恺26岁,画了一幅《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刊载在《我们的七月》杂志上,发表后,被郑振铎看到,有“惊艳”之感,他说:“虽然是疏朗的几笔墨痕,画着一道卷上的芦薕,一个放在廊边的小桌,桌上是一把壶、几个杯,天上是一钩新月,我的情思却被他带到一个仙境,我的心上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美感”。之后,郑振铎就向丰子恺要了几张画,发表在他主编的《文学周报》上,并冠以“子恺漫画”的题头。子恺漫画从此闻名于世,(见丰陈宝,丰一吟着《爸爸的画》,三卷,卷一,(P22-23)。也自此,丰子恺的名字与中国漫画分不开了。丰子恺画了半个世纪以上的画,他的画许多都发表在报纸,画报,月刊与杂志上,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进入了人间的千家万户。子恺漫画无远勿届,子恺画家无人不晓,这是中国画史上前未之有的。
关于丰子恺诞辰120周年系列展:
为纪念丰子恺诞辰120周年,分别在香港(2场)、杭州、北京及丰子恺故乡桐乡举办丰子恺系列大展。此次系列展由独立策展人王一竹女士、南京博物院研究员万新华先生策划。五场展览的主题各有不同,呈现丰子恺先生立体多维的艺术人生。为全面还原系列大展的全貌,特别出版两套精装画册,分别是:《诗·韵——当丰子恺邂逅竹久梦二》,《教惟以爱——丰子恺的艺术世界》,画册囊括系列展览的丰子恺作品及师友作品。
诗?韵—当丰子恺邂逅竹久梦二
时间:9月25-10月3日 地点:亚洲协会香港中心赛马会厅
展览内容:9月25至10月3日,在亚洲协会香港中心赛马会厅,举办了[诗?韵—当丰子恺邂逅竹久梦二],在香港本地反响十分热烈,引发。展出40幅竹久梦二的作品与80幅丰子恺作品,展品分别来自日本竹久梦二伊香保纪念馆及丰子恺家族。展览试图探索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大批有识之士选择留学日本的原因;以及丰子恺留学日本时,日本社会的风貌。丰子恺于1921年,抱著成为洋(油)画家的理想远赴日本游学,在旧书摊上邂逅竹久梦二的画册《春之卷》,得到灵感后回国创作著名的《子恺漫画》。展览围绕着丰子恺为何钟情学习竹久梦二的绘画,以及他与竹久梦二绘画风格的共同点和差异等话题,按五个版块进行整合梳理,包括:大时代下的中国与日本;竹久梦二对丰子恺的触动与丰子恺的学习;竹久梦二的艺术;丰子恺的绘画;竹久梦二、丰子恺的绘画之差异比较。通过此次展览使观众迅速理解丰子恺这位于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开启民智的艺术先锋,并传播善爱的绘画予大众。
当时明月在—丰子恺文翰家珍 嘉德学术观摩展
时间:9月29-10月3日 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展览内容:9月29日至10月3日呈现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的[当时明月在—丰子恺文翰家珍]嘉德学术观摩展,丰子恺家族六十件家藏书法精品为首度露面,展览撷取平凡生活里的点滴感悟,展示丰子恺在文学、诗词、艺术、翻译等方面多方位的修养和才华。他的作品是对于时代的传神写照,他的淡定气度,不宠无惊,既属于过去,亦属于现在和未来。展览将丰子恺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书迹文翰择要甄选而出,分为丰子恺书画、前贤的诗、自作诗、杂咏、长卷、日文节录、文字游戏、信札几部分,诗词音律、人情炼达、纸短情长,闪耀着哲理的光芒。丰子恺对人间情味有独特领悟,他杰出的语言天赋令其早在六十年代初期便翻译了日本古典文学经典《源氏物语》,得天独厚的艺术才华使得其将世间百态以圆浑的笔触勾勒而出,个性鲜明而富有感染力。
此境风月好—丰了恺诞辰120周年回顾展
时间:10月10-11月11日 地点:浙江美术馆
[此境风月好——丰子恺诞辰120周年回顾展]10月10日在浙江美术馆开幕。杭州作为丰子恺曾长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展出丰子恺作品125件,师友作品72件,珍贵文献120件, 展览分为器识文艺、艺术人生和新月如水三大板块。其中丰子恺先生作品125件、师友作品72件、珍贵文献120件,全面展现了丰子恺的艺术人生。因展览反响热烈,浙江美术馆将展览延展至11月11日结束。
策展人王一竹在解读浙江美术馆的展览规划时,表示展览是从三个部分呈现。第一单元:器识文艺。丰子恺先生在自己撰写的文章中提到了三位老师,他们为其未来的人生之路铸造了完善的人格,为其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夏丏尊先生是文学与翻译,弘一法师则是音乐和美术,竹久梦二的绘画风格取借。弘一法师对丰子恺提出的要求是“先器识而后文艺”,先有高尚的情操,才有足够的艺术格调。三位老师的影响下,导入第二单元,他的艺术人生,在美术、音乐教育、设计、翻译、文学等各方面都有很高建树。这次得到丰子恺家族的大力支持,我们能通过大量实物资料看到丰子恺先生曾经做过的事情,比如《缘缘堂随笔》的手稿、翻译《源氏物语》的手稿、丰子恺设计的100多本民国时期的书籍……这些事情足以让他在各个方面都称之为“大家”。这几个板块,我们也能从他的不同侧面,了解进过五四运动洗礼后的中国文人的“新”,从而窥见当时教育的一些端倪。丰子恺的朋友圈太强大,民国同时期半数文化名人都与他有交往。 所以第三单元:新月如水。大量的老相片、老信札呈现繁荣的艺术圈交往的生态链。因为得到桐乡丰子恺纪念馆的鼎力支持,最末,我们有机会用一组作品突出1985年丰子恺逝世十周年,为缘缘堂的重建,华君武、李可染、赵朴初等人都呼吁并捐赠的作品,这是关于“人走茶不凉”的故事。
我自爱桐乡—丰子恺艺术省亲展
时间:11月9-12月9日 地点:桐乡博物馆
策展人王一竹在采访中表示,桐乡展很特别,开展的11月9日正好是丰子恺先生诞辰120周年的纪念日,在二十世纪的艺术家中,如丰子恺这般无论是文学创作中还是绘画作品里,执著地强调热爱家乡、享受家庭生活、喜爱孩子的艺术家并不多见。“我自爱桐乡”将艺术家置于乡情与乡愁上,初步勾勒出这位从桐乡石门镇走出去的少年,如何成长成一位知名艺术家的生动过程,并充分展现丰子恺终生热爱家乡的浓浓情意。展览分两个单元:丰子恺的艺术人生和丰氏家学。在作品的选择上我们有特殊的考量,一定展以前没在桐乡公开展示过的。其中《给恩狗的画》,是丰子恺先生给幼子丰新枚先生创作的,画的内容是新枚先生成长过程中的小故事,题跋的文字必须用桐乡方言来念,这批作品以前没有到过桐乡。想象一下,这批作品用乡音读出时,趣味一定比我们的感觉更丰富。爱孩子,爱家乡,是丰子恺先生的最大特点,他的七位儿女和诸多孙辈,在学术上都有诸多成就,可谓“学霸家族”,在整个展览的准备中,我们就多次得到“学霸家族”方方面面的支持。这种中国人的家族文化与家庭教育,正是我想在桐乡呈现的。丰子恺先生的孙子丰羽博士,收藏着丰子恺先生与幼子丰新枚的400多封通信,父子通信中都要填词赋诗,才能明白其中的意涵,其中包含了丰子恺先生对幼子的叮嘱,还有对时事的看法与洞见,与《傅雷家书》的风格不同。这些信件背后,既有父子情深,也用乡情塑造大时代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