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圆明园流散文物展现场
圆明园文物的百年劫难
如果没有19世纪在战争中被焚毁,类似文物或许今天还在原处,但战火改变了它们的命运。
对于这些圆明园文物来说,劫难的开端是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10月6日,法国军队率先抵达圆明园。现有资料显示,至迟到当年10月7日,法军已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劫掠圆明园中的文物。随后赶到的英军在军官带领下也加入了抢劫。
有研究考证,英法军队当时抢走的主要是“体积较小、价值高的物品,像珍珠、宝石、玉器、金锭等等”。而随着小件贵重物品越来越少,抢劫对象的体量也愈发增大。
被抢劫之后,圆明园再遭“火劫”。
有中方记载显示,在英法联军抢劫的同时,圆明园周边已有小规模焚烧。但真正大规模的焚毁是当年10月18日英军纵火。因此,这一天也被后世认定为圆明园的罹难日。
这次劫掠远未将圆明园完全毁灭。清同治年间,朝廷还曾试图重修圆明园。
但好景不长。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京城内外秩序大乱,圆明园的残存物件又遭到毁灭性破坏。
此后,圆明园接连被官僚、军阀、土匪、奸商长期破坏、盗窃。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后,其石雕文物更是大量散失。
这期间,圆明园曾有相当一段时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陈辉介绍,那时一些周边的居民为了建房屋,从圆明园拉走了大量砖石构件。
在那个动荡年代,即便是园中的残垣断壁,也因疏于保护而越来越少、散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