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罗汉阿必达尊者。尊者双手持佛塔,随坐于山石之上。根据西藏传说,当该尊者要到须弥山北面的罗刹(食人血肉的恶魔)居地区弘法时,释迦牟尼赐给他一座小佛塔,小塔有镇伏罗刹的魔力。乾隆御题曰:“色相虽幻,壮则胜老,岂其拣择,护兹三宝,双手擎塔,其质黄金,是法华刻,示现至今。”另有大段关于十六罗汉像画的御制跋文在此画上。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十六罗汉即是佛的弟子。罗汉,古印度梵文Arhat音译“阿罗汉”的简称,而尊者就是罗汉的别称,或译成应真、真人。罗汉是小乘佛教的最高果位,在佛教中是得到“阿罗汉果”的圣者。罗汉从印度传入中国时为十六尊,称十六尊者。佛教寺院常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的雕像。晚唐、五代时期以十六罗汉为主,一般认为,自从唐玄奘翻译出《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十六罗汉便受到了佛教徒的普遍信仰,并且成为绘画的主要题材流行开来。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丁观鹏的这17幅画为藏式风格,在罗汉特征的绘制上,谨遵藏式罗汉仪轨,对每位罗汉手持之物、印契都做了准确的描绘和交代。此外又赋予了充分的创作想象,用喜、怒、忧、忿、动、静不同的表情动作,表现各自的性格,加之不同颜色的僧衣、坐具等使之富于变化,避免雷同。另外,人物面部、手脚等裸露部分用明暗法表现,使其具有肌肉组织的质感,真实而生动。环境中的家具、山石透视合理准确,显然是受西洋画的影响。甚至人物的发际、虬髯也做了细致入微、一丝不苟的描绘,表现出罗汉超然襟怀、任远旷达的性格和特质。无论是设计构图,还是绘画设色,都表现出了很高的艺术造诣。
自《丁观鹏〈释迦及十六尊者像屏〉的粉本来源及其艺术特色》一文而知,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清丁观鹏设色《佛像十六罗汉像》纸本应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丁观鹏设色《释迦及十六尊者像》绢本的粉本。《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中有详细记载:乾隆二十一年四月,(如意馆)二十一日接得员外郎郎正培催总德魁押帖一件,内开:本月十九日太监胡世杰持来卢楞伽罗汉一幅,传旨:着丁观鹏仿此画笔意,各按次序,用白绢画十六罗汉十六幅,每幅长二尺八寸,起稿呈览。于闰九月二十日画得。纸本、绢本署款均为:“乾隆丙子冬十月”。丙子年为乾隆二十一年,可见两套作品应在乾隆二十一年十月前绘制完成。
本文根据沈阳/杜恒伟《清丁观鹏<佛像十六罗汉像>》一文编辑整理,原文刊载于2015年《收藏》0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