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院校 > “美术课”应致力于提升大学生视觉素养(组图)

“美术课”应致力于提升大学生视觉素养(组图)

2018-11-21 10:18 文章来源:美术报   作者:顾平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2017年10月,在宁波“第七届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大会”上,我曾提出给非美术专业的大学生开设“大学美术”公共课的设想(《“大学美术”:呼之欲出的公共课》),课程类似“大学语文”“大学体育”与“大学英语”。那么,为什么要给非美术专业的大学生开设这一公共必修课呢?

Gateway

首先,人类生活与实践不能没有“美术”。美术作为艺术的一种语言方式,它是艺术家运用美术媒材把对生活与社会的感知、体验,加以表达的一种创造行为。它的特征是创造、观念与图式。也就是说,美术是具有观念与图式的物质载体。研究表明,这些观念与图式,是艺术家对外部世界的反应与情感诉求。它是人类共有的心理反应,来源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又被移植其中并产生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经验、价值观、审美取向,成为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象征符号和隐喻的源泉。由此,美术是人类生活有史以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描述、界定与深化着人类的经验。没有美术,不仅少了人类精神文化的创造,更重要的是,人类共有的这些基本经验、符号、隐喻与图式将无法建立,人们赖以生活与实践的经验、价值观、审美取向都将受到不小的影响,那将是怎样的一种窘境啊!

其次,“美术”之于教育具有非同一般的价值。美术是人的生命早期发展的主要动力,它辅助并全面提升个体素质与能力。通过美术训练,儿童具有较好的协调性,同时感知觉被激活,这是人接触世界并参与实践的基本能力。美术更好地训练了人的直觉与感性的认知力,这是不同于知识教育的另一种教育。艺术,协调着人的左右脑,使两者既保持相互的平衡,又在相互促进中得到提升和发展。美术之于教育的价值还体现在对人的创造力培养上。艺术思维侧重于直觉,具有跳跃性、非线性,富有想象力的特征,正是复合着这种想象力在激发着创造。当“人转向艺术时,就进入了创造活动的实验室”。艺术创作具有原创性,是一个发明的过程,是从无到有的过程。美术教育还是一种心理调适,艺术由于它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与人的身心关系最为紧密,并在人的理性和感性冲突之间找到平衡,使人的生活方式由“物质化、身体化”转向“艺术化、审美化”,具有心理疗治的功能。艺术所具有的这一人文性质,在感染我们的同时也引起我们的思考,这正是美术教育所特有的精神慰藉之功能。美术教育本质更在“美育”,通过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品是审美最为集中与直接的物质,艺术教育对受教育者的作用正是基于作品的纽带,审美伴随其中,依赖教育予以激活。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