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局部)
画幅中景更多呈现的是上海老式石库门景观。与前景显现的太平桥地区上海新天地新式石库门建筑相比,起到了“铺垫”作用。它告诉人们,石库门建筑的历史沿革,意蕴上海城市建设中“江南文化”发展的轨迹,以及人文历史进步的脉络。
在上海发展进程中,一代代外省市的移民来到上海,也带来了多姿多彩的文化习俗,融入上海的“江南文化”,逐渐成为上海文化大码头的底色。各地传统文化在沪上相融,再加上外来文化的注入,最终形成了上海独有的“海派文化”。由此,以适应与满足这些移民自身居住要求为特点、充满江南民居风格的石库门建筑风生水起。这些屋顶建有“老虎天窗”的建筑,因以石料用作门框,“石库门”之名便油然而生。随着上海的发展,世界各地的各界有识之士纷纷涌入上海,他们同样有着居住的需求,又非常看重上海原来的老式石库门,在它的基础上,他们将西方的建筑文化应用在石库门房屋,为此产生了新式石库门。因为新式石库门的美观实用,上海的老式石库门纷纷改建为新式石库门。居住在石库门的群体,最顶峰时期达到上海居住人口的四分之三以上。可想而知,这是上海庞大而中坚的主流群体。他们的付出,将上海原来的作坊、商号、当铺等小规模的繁荣,提升至工厂、公司、银行等较大规模的繁荣,并融入了西方的先进和理念,使得上海石库门文化得到了较大提升。这些独具城市辨识度的“上海非遗”建筑,因沿袭吴越“江南文化”的积淀,而与全国其他地区的非遗建筑形成显著差异。通过这些“石库门”建筑形象,可以看到市民的性格、生活态度乃至城市精神,也串联起了人们对城市文化内涵的美好记忆与深情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