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敦煌石窟文保技术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享应用(图)

敦煌石窟文保技术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享应用(图)

2019-01-14 13:14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资料图:精美的敦煌壁画吸引参观者。 汤彦俊 摄资料图:精美的敦煌壁画吸引参观者。 汤彦俊 摄

经过七十余年“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探索,由抢救性保护进入预防性保护的敦煌石窟逐渐“转危为安”。其长期积累的成套文物保护技术,不仅参与到全国多个重点文物保护和修复工程中,并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免费分享和应用。

“目前已开展吉尔吉斯斯坦古代城堡遗址研究保护等项目。”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苏伯民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称,七十多年来,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已达国内先进和“国际标准”。人才团队从当初的“青黄不接”到现在分工越来越细,保护研究领域更加深入,保护技术亦日渐成熟。

“只要是保护项目,在我们院里一直都是‘一路绿灯,这在全国文保系统都不多见。”苏伯民说,敦煌石窟的文物保护技术之所以能“向外输出”,得益于长期国际合作使敦煌石窟得到“关键和重要”的保护,包括自己在内的很多同事与国际专家共同开展保护项目,言传身教下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事实上,如今的成果背后是几代莫高窟人孜孜不倦的探索。今年58岁的“壁画医生”樊再轩已在洞窟里修复了38年壁画。从最初一个身影站在破败的崖面上清理沉沙,到享誉全球敦煌艺术展陈,一张张珍贵的图片记录着敦煌石窟“科技保护文物深入人心”的七十余载保护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常书鸿先生带着人清理沉沙,抢救了一大批濒危壁画和彩塑。”樊再轩告诉中新社记者,进入20世纪80年代,敦煌研究院积极寻求国际合作,相继攻克了莫高窟风沙治理、本体保护、病害壁画洽理、石窟数字化,洞窟环境监测、游客承载量研究、数字敦煌建设、莫高窟总体规划等亦于近年完成。

樊再轩表示,30年前的保护技术、修复材料都比较单一,修复也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随着国家科研技术发展,对文物保护的重视和保护理念的变化,现在敦煌研究院已探索总结出一套综合、科学、完整的保护方法。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