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汉代的年味儿(组图)

汉代的年味儿(组图)

2019-02-12 10:19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李重蓉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当今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肇始于汉代。秦代及西汉初年是以农历十月为岁首的,而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颁行了《太初历》,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官方历法。《太初历》认定正月为岁首,正月一日为“正月旦”,史载: 

姓等奏不能为算,愿募治历者,更造密度,各自增减,以造汉《太初历》。乃选治历邓平及长乐司马可、酒泉侯宜君、侍郎尊及与民间治历者,凡二十余人,方士唐都、巴郡落下闳与焉。……宦者淳于陵渠复覆《太初历》晦朔弦望,皆最密,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陵渠奏状,遂用邓平历,以平为太史丞。(《汉书》卷二一《律历志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975—976页)

自此以后的两千多年里,此法一直沿袭未改,传承至今。其实,不仅在历法上,一些我们庆祝春节的仪式、活动也能追溯到汉代。许多流传下来的汉代图像,均直观、形象地反映了这些习俗。

目前所见最能代表汉代绘画艺术水平的是画像石、画像砖乃至壁画。这一类图像材料作为建筑和装饰材料出现在石阙、祠堂等载体上,其题材内容极为广泛,既涵盖了汉代现实生活的种种场景,也含有大量神话升仙图景,呈现出当时社会的人间万象与精神世界的传奇想象。其中与庆祝新年习俗相关的,有大傩驱鬼、乐舞百戏、宅门祈福、宴饮庖厨等四项内容。需要指出的是,本文选取的汉画,不一定都是描绘汉代过年场景的画面。笔者只是根据历史文献的文字记录,配以场景类似的汉代图像,主要还是为了便于今天的读者更好地了解汉代人如何过年。

大傩驱鬼

汉代在腊月会举行傩戏,以驱逐恶鬼,迎接新的一年清清爽爽地开始。以汉宫为例(图1),《续汉书·礼仪志》云:

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弟子年十岁以上,十二以下,百二十人为侲子。皆赤帻皂制,执大鼗。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十二兽有衣毛角。中黄门行之,冗从仆射将之,以逐恶鬼于禁中。夜漏上水,朝臣会,侍中、尚书、御史、掖者、虎贲、羽林郎将执事,皆赤帻陛位。乘舆御前殿。黄门令奏曰:‘侲子备,请逐疫。’于是中黄门倡,侲子和,曰:‘甲作食凶,胇胄食虎,雄伯食魅,腾简食不祥,揽诸食咎,伯奇食梦,强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委随食观,错断食巨,穷奇、腾根共食蛊。凡使十二神追恶凶,赫女躯,拉女干,节解女肉,抽女肺肠。女不急去,后者为粮!’因作方相氏与十二兽舞。嚾呼,周遍前后省三过,持炬火,送疫出端门;门外驺骑传炬出宫,司马阙门门外五营骑士传火弃雒水中。(《续汉书》卷五《礼仪志中》,中华书局,1965年,第3127—3128页)

图1 东汉洛阳城想象复原图(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洛阳涧滨东周城址发掘报告》,附《永乐大典》卷九五六一引《元河南志》的古代洛阳图十四幅,图2《后汉京城图》,《考古学报》1959年第2期)

以傩戏为主题的汉代画像石,多见于河南南阳地区。画像石图案多为一横列神兽并行,神兽之间形成相互呼应的组合形态,它们或回首或咆哮,或伫立或前行或飞腾,加上周围缭绕纷纭的云气纹衬托,既富有驱鬼逐疫、充满戏剧情节的紧张惊险性,又彰显了当时人对于死后灵魂经由神兽保护、引导升仙的奇妙想象。两汉的生死信仰观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艺术当中,汉代人的智性与灵性在此呼之欲出。

南阳宛城区军帐营出土的画像石,1957年南阳市区出土、现藏南阳汉画馆的升仙画像石,表现的均为这一场景。尤其是南阳王寨出土的门楣石,画面格外精彩。其北门楣上,一列神人神兽右行,从左往右依次为:独角兽、玄武、羽人腾跃盘旋在一只回首怒吼的飞廉之上、以及队伍最前端持角飞奔的巫师(图2)。南门楣上,画面下边装饰着群山,其上三只神兽同样向右而行,分别为曲颈奋角作怒抵状的神兕、直立上躯平伸前肢作追逐状的神熊、以及带翼有角的龙形神兽(图3)。这些动物身形矫健,姿态各异,一幅大傩驱鬼、引导升仙的画卷历经两千年左右,仍不失其艺术感染力。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