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卣是比较重要的商周青铜礼器,出土于规格比较高的墓葬中。卣作为器名常见于殷墟甲骨卜辞、西周金文以及先秦文献,卣虽然为先秦酒器名,但青铜器中从没有发现过自名为卣的器物,即卣是没有自名的。现在称为“卣”的青铜器的定名,始于北宋吕大临的《考古图》,但是否为先秦所称之卣,至今并无确证,只是由于沿用千年而约定俗成。
卣常见的造型为敛口,鼓腹,下接圈足,颈部两侧有提梁,设盖,盖上置钮。另有一类不常见鸟兽形卣,此类器物是否为卣,尚有争议,但大多数学者还是把它放在卣形器中的。鸮卣是鸟兽形卣的主要造型,鸮卣形制近似椭圆形,一般器身的两侧各为一个猫头鹰的形象,犹如两鸮相背。盖多为两只鸮首相合,四足亦设计为鸮足。鸟兽形卣中的虎形卣数量极少,只发现了2件,但造型颇为奇特,虎为雄踞状,前爪攫一人。猪卣的造型结构为两猪首相背,与鸮卣相同,迄今仅发现此例,因此这是一件珍贵的青铜器。
猪的形象作为青铜尊的造型题材有两件。
1981年湖南湘潭九华船形山出土的商代晚期猪尊。长嘴微张,獠牙尖长,圆目深凹的圆形瞳孔。背脊鬃毛挺拔,四肢刚健,臀腹浑圆,腹后侧下部还有显示性别特征的凸起。盖面设有一小立鸟。猪首饰有云雷纹,盖面、颈部、腹部以及臀下部均饰有鳞片纹,这是长江流域青铜文化常见的一种装饰。四肢部分装饰龙纹,前腱龙首朝上,长尾上卷,在龙首与卷尾之间还置一小龙;后腱龙首朝下,龙角作比较少见的分歧状样式。四蹄侧后方均有小乳突。腹部前后两侧横穿一对密封的圆孔管,可作穿绳或棍用于抬举。
2000年山西侯马晋侯墓地113号墓出土的西周早期猪尊,猪体硕壮,吻部略上翘,嘴角出獠牙,双耳斜耸,背脊有鬃一道,尾上卷。猪背上有圆形口,上有盖,盖有圈形捉手。器腹中空,在颈部与猪首相隔。盖沿有目雷纹一周,器腹两侧饰圆突的火纹,外有平凸的变形兽纹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