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拍卖 > 回望中国古书拍卖25周年(组图)

回望中国古书拍卖25周年(组图)

2019-03-06 11:08 文章来源:美术报  作者:韦力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宋拓十七帖文徵明朱释本

安思远藏善本碑帖十一种之一

为王羲之草书信札的汇帖,因卷首有“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迹早佚,现有刻本流传,共二十九帖。传世《十七帖》当以唐弘文馆本系统为最佳,较为真实地再现了《十七帖》原卷之貌,其特征为文末有“敕”字及题记。其馆本系统中,当以文末题记“僧权”二字半刻本为优。此本为十七帖最为著名之版本,是“僧权”二字半刻本,其传承有序,历代著录,原为元赵孟頫旧藏,知此当宋拓无疑;1994年美国纽约佳士得拍卖会,安思远以6.6万美元所得。

到今天为止,有记载的古籍流通史大约有3000多年,拍卖的出现是一个转折点。在拍卖出现之前,图书的流通手段基本上是类似的,就是直接的买家与卖家接触,买卖方式不外乎摆在门面或者私下交易。近代产生拍卖之后,书籍,尤其是所谓古书、古董书的流通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中国古书拍卖的历史

从世界史来看,拍卖业起源很早,但真正形成于18世纪的欧洲。很有意思的是,当今世界上最早从事艺术品拍卖的两大拍卖行,一个是索斯比(又译为苏富比),另一个是佳士得,都是从古书开始的。

18世纪,英国有个大书商叫塞米尔·贝克,当时是英国最大的书商。1744年3月11日这一天,他在伦敦考文特花园酒店组织了一场拍卖会,拍品全部是图书。这批书是约翰·斯坦利爵士的,当初拍卖并不像今天这么规范,从低往高来加价,直到最后没有人再加价了,书就归出价最高的人。塞米尔·贝克用10天的时间拍出去457本书,拍卖金额为876英磅。这个英国大书商去世以后,个人财产全部留给他的侄子约翰·索斯比,约翰用自己的名字来给拍卖行命名,这就是今天世界上第一大拍卖行索斯比(苏富比)的来由。

今天艺术品拍卖在国际上已有200多年历史,但古书拍卖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很短。古书拍卖相对于字画、瓷器而言,古籍拍卖一直是艺术品拍卖范畴中的小众。古书虽然是拍卖行的起源,却没有从市场价值的角度走到今天的最前列。

真正以古书为拍品的第一场拍卖会,是1993年9月22日中国书店做的,当时的叫法是“北京首届稀见图书拍卖会”。拍卖目录没有图片,印得也很简陋。这第一场古籍拍卖,并不规范,这时候的中国书店实际上还没有成立自己的拍卖公司,所以严格来说属于一种竞买会的形式。分类也很特殊,共七大类,即1911年以前出版的古书、清朝的奏疏及国书、民国时期的旧书及期刊、伪装书、解放后的旧书、国外版的旧书、旧唱片,这种分法跟今天的拍卖公司截然不同。这场拍卖应该说是中国古籍拍卖的雏形。

国内第一场正规的古籍拍卖是1994年秋天的嘉德古籍专场。同时也从这年开始,形成了每年春秋两季大拍的做法,直到今天。国内其他拍卖公司也基本按照每年春秋两季大拍,中间再穿插一些小拍中拍,古籍拍卖从此开始走入一个规范化的状态。

拍卖推翻上千年的藏书定式

拍卖出现之前,不管是私人藏书还是公家藏书,除了自己印、抄,得书的渠道不外乎从书店、私人手里购买,或者是捐赠,从古到今没太大变化,而且价格是私密的,不为外界和大众所知。而拍卖则使古籍交易的价格公之于众,成为可以共享的信息。

拍卖刚出现的那几年,古籍拍卖的估价和底价,比当时的市场价格平均贵8到10倍,所以最初一般的买家都不认可。我跟图书馆界的朋友聊过天,在1993年和1994年,他们都认为这个价钱不能接受,因为那会儿图书馆经费远不如今天充裕,所以图书馆基本不参与拍卖这个行当。

但是一段时间后,我们看到的结果是,随着价格的升高,当时的很多好书逐渐集中到拍卖行去了。为什么产生这么一个结果?后来冷静地想了想,觉得有我们特殊的原因。1949年解放到1954年公私合营,大量古书归了一些公共图书馆,但1957年之后,尤其是到1966年之后,基本上公家买书也就很少了。那会儿书店有收购功能,他们积累了数量可观的古书库存。后来一旦放开以后,这些库存大量地出现在市场,那些价钱按今天看来,可以称之为“贱烂如泥”。

拍卖场的价格远远高于图书馆的收购价、书店的收购价,私人藏家突然间发觉还有这样一个卖书的渠道,就把当年“文革”中抄家退赔的一些书,当然指的是善本类的,大部分给了拍卖行,这样拍卖行就变成好书的集散地。买书者也在调整心理,比如说我慢慢地意识到,市场上的拍品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你不认可没关系,只要有别人认可,这就叫市场,就像黄裳先生的那句名言:想得好书的唯一渠道就是花大价钱。从1995年、1996年开始,拍卖逐渐成为古籍买家得书的主渠道。大约在1996年左右,国家图书馆(当时叫北京图书馆)的善本部也开始关注拍卖场,印象中当时国图善本部的李致忠先生就曾带队到预展去看展品、参拍。图书馆界终于意识到拍场是图书馆补充馆藏的渠道之一。

在市场的逐渐形成及价格的不断调整中,不管是私人藏家、公共图书馆,还是其他买家,都逐渐把拍卖视为一个重要的得书阵地。卖家也认为这是一个能将其收藏发挥最大价值的地方,买卖双方共同找到了拍卖这个中介。我们的古籍拍卖虽然只有这么短的一段历史,但它彻底推翻了上千年来得书的思维定式。今天,随着拍卖行业的深入和发展,很多拍卖公司意识到了市场的潜力,纷纷开辟古籍善本专场,这些举措在中国书籍的流通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书以稀为贵

古书有一个特点,是它的有限性。

从投资或者收藏的角度来讲,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物以稀为贵。比如某书是“孤本”,代表了稀有度、珍贵度。古书的稀有性让买家蜂拥进入这个行业,他们把它形容为一口可以舀干的井。虽然我们说有上千万册的古籍留存至今,但实际上这里面百分之九十九都在各大公共图书馆。馆藏的古书肯定不能进入市场流通,即使馆际之间的流通。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