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曹俊的山水花鸟艺术,其实已无需长篇大论的介绍与诠释。在中外批评家、艺术史家既有的文字中,他的作品风格、意涵乃至心理轮廓,以及他跨越中西的创作姿态,都得以准确而生动地呈现。之所以再讨论,是基于一个意味深长的原因:曹俊作品所提出的问题总是在不同的时间激起不同的讨论兴趣。就个人的阅读感受而言,我以为,曹俊的作品之所以成为话题,其原因首先在于他的“新宋式系列”“宇宙系列”等,不仅为公众提供了可供分享的新图式、新风格,而且还提出了一系列让学术界颇为困惑的新命题。与此同时,曹俊的作品还唤起了某种回忆:近现代以来,中西艺术互鉴而形成的那些美妙动人的故事与人物,仿佛借着作品接踵而至。从这个角度看,曹俊作品更像是中西互鉴历程的一个隐喻。读曹俊的作品,我更坚定了自己的固有看法:所谓中西美术现代性的生成,来自双方的相互建构。
曹俊 一泓深去碧涵天 200cm×100cm
1508至1510年,达·芬奇在《圣安妮与圣子》一作的背景中,采用了类似宋代山水画的风景图像,其风格玄远清峻,与前景的暖调子庄谐相宜。在另一幅更早(1473年8月5日)的风景素描稿上,我们再次看到了类似宋代山水结构的图像。作为穷究万物之理的人文学者与科学家,他为什么如此迷恋宋代的山水?他从中体悟到了什么?如果考虑到达·芬奇艺术的神学背景,我们不妨揣测,他或许从宋代山水图像中体悟到了“澄怀味象”的本义,并洞悉到了其所特有的创造性天机。无论如何,在这里,有两个跨文化问题值得思考:其一,宋代写真性绘画曾积极参与了文艺复兴艺术的建构;其二,宋代山水的虚灵时空及其玄学话语为文艺复兴艺术注入了形而上学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