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葬于北京房山的高克恭,与赵孟頫齐名的元代画家

葬于北京房山的高克恭,与赵孟頫齐名的元代画家

2024-05-30 09:19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元 高克恭 《林峦烟雨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高克恭江南三事

高克恭从27岁步入官场出任京师贡补工部令史开始,一直到62岁病逝,宦海几十年中,有相当长的时间在江南工作,也在江南有着扎扎实实的政绩,尤其是其中三件事与读书人关系极为紧密,尤为江南文人所称颂。

第一件事情就是辞官为汉族官员畅师文鸣不平。畅师文也就是畅纯甫,正如《行状》中所言:“元贞改元之明年,迁山南江北道廉访副使。时,畅公纯甫为佥事,公疏诣台,言不可居纯甫之上者有三,大概谓:纯甫自大师南征,即掾行省,扬历中外几二十年,而某资历尚浅。纯甫文学行谊,复出伦辈,高风劲节,夙所景慕而不能及。况兄事纯甫,义则兄弟,情均骨肉,躐等居上,情实未安。”

高克恭辞官的三点原因说来也简单,第一就是资历没有对方深;第二就是思想境界没有对方高;第三就是兄弟情深,位居其上“情实未安”。这三点原因一说,西域汉子的率性袒露无遗,让江南这帮整天想当官儿还当不上的文人情何以堪。这也就不难理解元末学者危素在《题高房山画》的诗文中也谈及此事:“房山居士高使君,系出西域才超群。中原文献绍遗绪,艺苑书画当清芬。辞官巴蜀让僚友,此事今无古或闻。北游易水访陈迹,但感宿草迷荒坟。”虽然“辞官巴蜀”是危素犯的一个地理小错误,但由此也看出危素对于高克恭的赞赏。

第二件事情就是推荐“五俊”为官的事情。《行状》中谈道:“尝举江南文学之士敖君善、姚子敬、陈无逸、倪仲深于朝,皆官郡博士。敖、陈相继死,公每念子敬贫且年逾五十,自刑部白之都堂曰:‘荐贤非秋官职,然不敢以避嫌后贤士。’宰相从其言,将官之七品,吏部厄以诠法,不果行。疾革,语及,犹太息。文原自公为都有事使杭,首受公知,亦与在举中。”

元代直到仁宗皇庆二年(1313),也就是高克恭去世三年后才开科举,在此之前,北方已经八十多年、南方也有四十多年没有开科举。没有科举,对于很多汉族儒生来说就几乎没有为官的机会。南宋诗人谢枋得所著的《叠山集》中谈及:“滑稽之雄,以儒为戏者曰:我大元制典,人有十等:一官耳吏,先之者,贵也。贵之者,谓其有益于目也。七匠八娼,九儒十丐,贱之也。”这其中所谈到的“九儒十丐”虽非事实,但也算表达出元代儒生的苦闷。

于高克恭而言,他推荐的也绝不仅仅是这五位读书人,《行状》中还谈到高克恭在担任江浙左右司郎中时“择中外有才望之士为守臣,闻诸朝,后经擢用,而不知公所荐也”。只是推荐“五俊”的事情影响较大,常被江南文人称颂。

在“五俊”中后世最熟悉的就是为高克恭写《行状》的邓文原,不仅仕途上发展的比较顺利,最后成为翰林侍讲学士,此外凭借其书法作品与赵孟頫、鲜于枢并称为元初三大书法家,还有《巴西文集》等作品流传于世。相比于邓文原,其他四位的发展就并不理想,当然这其中不排除个人能力的因素,但也要充分理解当时元朝官场的大环境。关于用人方面,元朝的当政者还是始终把持着上层统治者必须是蒙古、色目贵族,汉族官员极少能够进入权力中心。就算“五俊”中仕途发展最好的邓文原曾担任过地方官,但到了京城还是只能做学术工作。

此外,在元代的汉族官员中,儒生数量是极少的,更多的还是通过吏进身,这也与蒙古统治者的认知有关系,他们更倾向于认可实用的技能,而对汉族的典章制度并不了解,也不认可。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高克恭作为色目官员,能够凭借着自身的力量为汉族儒生谋取进阶的机会,自然得到很多江南儒生的推崇。

第三件就是高克恭在江南落实儒户政策的事情。《行状》中谈到“前是,籍户口,有司期会火急,文书旁午。儒士例蠲(juān)徭役,而故籍漫无可省,执政持论可否,期岁不能决。公主,则凡以儒籍占者,皆定为户。士得自拔于氓隶,皆感激泣下”。

“儒户”制度也是元朝的一种政治制度,在北方需要经过考试,在南方则由地方统一报送,不经过考试。“儒户”是有特权的,每家“儒户”可以推举子弟一人,免费上官学,此外就是只纳税粮,其他科差都可免除。虽然具体的措施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比普通民众享受更多国家补贴。元灭南宋以后,从至元十二年(1275)至至元二十八年(1291)一直在推进江南儒籍的建立,但正如《行状》中所言,这项工作一直在被拖延,这也就意味着很多儒户家庭不能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高克恭上任后,“则凡以儒籍占者,皆定为户”,不仅快速确认了儒户的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儒户的范围,可以说为江南儒生争取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文人画之四要素

高克恭为官多年,他的政治业绩绝不仅仅就是这些为江南读书人谋福利的事情,但作为一位元朝的色目官员,理解江南文人的困境,并为他们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对于江南儒生而言,这位“九州以外”色目官员不就是“不远万里”、“毫无利己的动机”的好官吗?而这位好官的画还画得非常好,谁能不去夸赞一番呢?这不由得使人想到1921年陈师曾所发表的《文人画的价值》中的一句:“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对照这个标准,高克恭甚至超额完成了任务。

谈及这些,也丝毫不想否认高克恭在中国文人画历程中的作用和价值,但想来也只有了解这些,才能不仅从画风上知道高克恭继承米氏父子,并在此基础上又借鉴董(董源)巨(巨然),在“师自然”的基础上终成自家风格,还能够从更深入的文人画价值的视角来理解高克恭以及他的作品。在各种文化传承的方面,他都对元初民族融合和南北文化交流产生了积极影响。

到了晚清时期,高克恭的作品已经伪作泛滥,真品较少。《元史》等史料多说高克恭于至大三年(1310)去世,明、清古籍中收录的高克恭的作品,有明确纪年的11幅作品中竟然有6幅创作于1310年之后。1935年,海派画家陈定山作为故宫博物院聘请的艺展书画部审查委员,在参观即将在英国伦敦举行的“中国艺术展览会”在上海的预展(这是故宫展品第一次海外展出),当看到其中一幅署名高克恭的《雨山图》,直接鉴定为“伪”,认为“此王石谷(王翚)早年戏笔也,一望即见”。陈定山是晚清名画家吴待秋的徒弟,对于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清初画坛的正统派)的作品还是极其熟悉的,看来模仿高克恭也是大画家王翚的拿手好戏呢。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