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版画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精神。从古代木刻版画的发展繁荣,到现代版画的转型与当代版画的探索,中国版画始终坚持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不断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20世纪以来,中国版画的发展传承了鲁迅先生所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精神,是中国现当代艺术史中书写的重要篇章。进入21世纪,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为中国版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新时代的版画家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不断突破传统、打破边界,创作出一大批兼具审美意义和文化意义的优秀作品。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国美术报》先后推出了“新时代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新时代中国油画的传承与发展”“新时代中国雕塑的传承与发展”“新时代中国水彩画的传承与发展”“新时代中国壁画的传承与发展”系列选题,本期聚焦“新时代中国版画的传承与发展”。
□刘晶 贺玮/策划
不断刷新自我的新时代中国版画
□ 代大权
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新兴木刻运动,至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回顾新兴木刻运动的倡导者鲁迅先生曾说过的“……将来的光明,必将证明我们不但是文艺上的遗产的保存者,而且也是开拓者和建设者”,这也印证了鲁迅先生的先见之明。
当代中国的版画,立足于学科的价值,强调学术的追求,完善话语的建设,在中国美术整体的提速发展中,不断发现着问题、不断辨别着路径、不断刷新着自我。
代大权 浪遏飞舟 木刻版画 110cm×198cm 2021年
学科建设重心前移
整体重心前移是新时代版画学科建设的一个重大变化。当代社会,人们对文化多元的需求、对美术观看方式的改变,最为敏感的是青年、最先改变的是青年画家。当代版画也正是在越来越多的青年版画创作中,体现了整体的重心前移。从在江苏南京接连举办的全国第二十五届版画展、金陵百家版画展和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版画展区的全国重要版画展事中,这种重心前移让版画年轻了。面对新的时代主题,许多版画家有着独到的理解,将主题性创作视为自我主体性的表现,把对共性认识的客观性与个性认识的主观性结合为表现的积极性,拓宽思路、丰富想象,在他们的这些作品中,共性化的要求与个性化的表现并不矛盾,反而体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种自洽意识。在这里,主题不再是空洞的概念、不再是规范的再现,而是从个人立场去观照的意识空间。在这一空间中,画家作为创作的主体享有充分的想象自由,在多维度的想象中,主题逐渐转化为以画家为主体认知的客体,而客体的客观存在又决定着主体的主观辩证。
从主题到主体的立场转化,让许多青年版画家把对主题的感受融化在平和舒缓的表现意蕴之中,拓宽了画面的意趣、意境和意义的空间。故事在可有可无之间,情节在如梦如幻之际,不纠缠黑白分明的切分,而是讲究融洽含蓄的包容,画家对主题与内涵的认识也不再局限于一人一事,或某时某地的具体行为或事件。画面主题经过自我的完善、空间的拓宽与时间的延展相依互动,引导观者打破认识的局限,更主动地去开阔自己的视野。
主题或主体的存在对画家、对观者,都不应是口号或标签,而是个别对整体的归依,是个性向共性的靠拢。
青年版画家的创作不仅意味着血气方刚,更有敏锐和直率,同时也让中国当代版画的体位更具动势,重心的前移也带给今天的观者们真切的感动和惊喜。
学术追求更为旷远
版画从印刷中来、从技术中来,印刷孕育了版画,技术养活了版画,但自从版画踏上艺术之路,学术品格就决定着版画的精神品质。在历史的演变中,也曾经对此有过很长时间的纠结和争议,是20世纪30年代的新兴木刻运动的当头棒喝,让版画转换了从仆人到主人的身份,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国家巨变,让版画刷新了自我,肯定了本位价值,从上一世纪的创造星火,到今日早已燎原的表现追求,版画的学术性一直是版画技术与艺术的分水岭。谁是手段?谁是目的?不但分界着技术与艺术,也分界着役物还是役于物。历史传承的再现为当代艺术表现提供了可能,却也不时抑制和左右着表现,干扰和诱惑着创造。许多优秀的版画作品都真切地反映出当代版画家的思考和判断。更多地体现了画家努力让技术与艺术在作品中相依互动,界定的标准也必然是学术追求。随着画家对艺术表现学术价值的理解,如果宏大叙事可以与个性表现相融洽,刻板的直率也可以与圆润的含蓄相比较,社会审美的包容度与社会文明的进取心本来就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包容与进取不是泥沙俱下,而是水流旷远所必然呈现的萦纡渺弥。
中国当代版画的学术标准体现了当代艺术最新的认知与理念,却并不是照搬或抄袭西方艺术,它始终蕴含着东方的审美基因,也始终不失自己的精神涵养,尤其是在版画痕迹的感性与形式符号的理性之间。当代版画一方面通过材质与工具,试图改变着痕迹的发生;一方面通过认知与思考,赋予符号以新的意义与价值。尤其在青年版画家的创作中,更开阔的视野、更精微的细节,都为更新颖的语言和更个性的表述鸣锣开道。而已不再年轻的版画家则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纷繁与曲折,紧紧抓住人性的坚强与宏阔,用更个性的痕迹和更自我的符号去诠释创作。版画从传统文化中来、从印刷术中来,不缺技术、不缺手段,只缺文化的丰饶与思想的深刻。丰饶与深刻是版画学术建设的必然追求,是版画艺术上升到文明的高度和历史的深处的必然标准。艺术满园的芬芳源自每一朵花的争春,版画在学术层面的进步,必然聚力成艺术百花的春天。
语言建设日趋完善
完善语言的建设对每个版画家及其创作都是题中要义。版画语言的本质和其他绘画手段一样,都是建构于“痕迹”这一基点,痕迹、符号与节律的变革,是中国版画语言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版画家主观表现的基础条件。每一幅创作都应该是画中有话,都承载着创作者的所思所想。形式与技能通过努力都能实现,但再现什么永远替代不了表现什么,表现什么永远替代不了怎样表现。理所当然的事情不是表现,眼见为实的场景不是表现,客观存在的对象不是表现。表现首先是画面个性语言的表现,语言后面则是画家个性的表现,从艺术表现的本能去思考表现的意义,从表现的欲望去提升表现的能力,从表现的技能去感受表现的意志,从表现的文化去体验表现的精神,这一逻辑递进的过程都离不开表现语言的建设。人与人的比较在精神,精神涵盖了空间的大小与时间的长短,而与艺术同呼吸共命运。艺术的观念在于想象,艺术的表达依赖语言,观念与表达构成了艺术的生命行为,只有用艺术的语言表达出观念,才可能使观念形象化。艺术语言的构成依赖痕迹与符号的相加、依赖节律与修为的调校,语言的调校不但看出艺术水准的高低,更是艺术家个人素质与修养的体现。艺术家的个人性格决定了语言的向度,而修养则决定了语言的品质,体现了艺术家对审美表现的识悟和把握。衡量艺术表现品质的标准,是看艺术家能否在创作中不断地改变和提升痕迹、符号与节律,将这三者的关系统一为自己表现的资源。版画的进步最基本的条件,是本体语言的循序渐进,青年一代的版画家将数码与AI引入版画语言的同时,必须先要明白本体与画种个性的价值,断章取义或革故鼎新都可以速效但不可能长久。因此,当代版画语言的建设不但要左顾右盼,更需传承有序。
中国版画之所以不显老态,并且在当代的艺术创作中越来越青春洋溢,在于新人新作的层出不穷,在于青年一代的版画家不但承续传统,更有着自己的讲究。中国的国戏京剧讲究“手眼身法步”,手为势、眼为灵、身为主、法为源、步为根,从人到事,论事及人,版画创作赋予了版的“起承转合天下事,比兴对偶物生情”,用版承载着天下事,用版表现着所有人,从迥异的风格具体到艺术的个性,都离不开对艺术的手眼身法步的讲究,都是在用实践诠释这五字真经。
新兴木刻的精神之所以常读常新,首先是倡导者鲁迅先生对艺术创作积极入世的艺术观,他将对时代的关注、对社会的关心、对民众的关怀,悉数注入木刻的精神血脉之中。鲁迅先生在《华盖集·导师》一文中曾说“近来很通行说青年;开口青年,闭口也是青年。但青年又何能一概而论?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进的”。中国版画的事业正是针对要前进的青年,如同20世纪30年代,针对着时代冥暗之际而渴望光明的艺术青年。传统的复制版画因创造性的缺失而无以再继,当代的版画则必须不断赓续和争取新的生命、创造的生命,如此才有版画不断“新兴”的可能。这不仅是作为一种表现手段的版画的新兴,也是中国美术发展的新兴、中华文明发展的新兴。■
(作者系中国文联文艺创作专家指导委委员)
新时代版画传承发展中的学科体系建构
□ 齐凤阁
中国版画在悠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两个传统,一个是古代木刻传统,一个是现代的新兴木刻传统。前者以独创的雕版印刷技艺与丰厚的古代文明承载,成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后者以新的视觉方式、新的精神魂魄实现了版画现代形态的确立。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后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冲击,版画转型裂变为多种形态。版画生态的改变与格局的重组,使其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新时代的版画如何在传承中拓创,在发展中保持其独特性,如何进行新的学科体系建构,成为版画家和研究者不能不关注的重要课题。
新体系建构所面临的挑战,一个是版画传统的被突破,一个是版画边界的被打破。版画作为一个学科进行正规的、系统的建设,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的。经过李桦、宋源文等两代版画教育家的努力,至20世纪80年代,有中国特色的版画教育教学体系基本形成。但后来在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影响下的版画教学改革,使业已形成的版画教学体系受到冲击,尤其是培养目标的迷失、人才类型与社会需求的错位,一些盲目性变革使原本初步形成的版画教育教学体系不仅没有得到继续完善,而且受到消解,新的完整科学的体系又未能建构起来。从版画创作的角度看,多元的艺术取向打破了原来传统的单一的现实主义创作模式,新技法新材料的引入,突破了版画的固有边界,改变了版画的原初样态。而目前版画又面临新的挑战,如就复数性传播功能而言,版画逊于互联网,从图像生产、生成的角度看,又无法与数码 、AI相比,它的传统功能弱化,甚至潜伏着被取代的危机。
但从另一方面看也有发展的新机遇,国家对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度重视,在经费上给予支持,这在过去是不多见的。近年从国家层面作为创作工程的组织实施和大力推动,使历史题材与主题性版画呈现出回归的态势。2012年启动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首次引进版画,版画家们创作的17件版画像一部中华民族的史诗,以宏大的历史叙事,承载着民族文化记忆,展现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2017年,文化和旅游部启动了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这些举措对中国版画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强大的推动力。但是必须意识到:作为一门艺术,版画的发展单靠政府扶持是不够的,根本在于将其作为一个学科进行自觉的系统建设。首先应该意识到版画已经由过去复制图像的技术转化为创作的一种媒介,转化成一门纯粹的艺术。版画家与版画教育工作者应该强化这种意识,要把版画作为一门纯粹的艺术学科进行系统建设,培养既熟悉传统有传承意识及使命感,又有创新性思维的版画专门人才。而且学科化建设不光靠学校,在美术馆等社会机构,也要把办培训班培养版画人才等活动纳入学科建设中。如此,才能使版画的传承发展进入长远的良性发展的轨道。
学科建构需顺应版画的发展趋势,对未来版画如何发展,应该有清醒的认识。版画的未来不是只有与当代艺术对接一条路,起码不是唯一的路。艺术创作是个体化的精神劳动,艺术取向是由创作主体的内在需求决定的,创作主体的内在需求、智能结构,包括审美趣味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艺术取向不会是单一的,所以版画发展趋势也应该是多向的。我想起码可以从三个方面概括版画大的发展路向:一个是继承中创造性地发展,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化。这个转化其实已经实现了,在“85新潮”以后,版画从传统的造型语系和色彩体系中脱出,突破以往的视觉方式,创造出具有现代品质的视觉图像,这条路线一直到现在还在继续。但是现代转化没有完全抛开传统,而是在传承中拓展和创造。另一个发展趋向是拥抱现代科技,突破版画边界。这一点在青年画家的作品中体现得非常充分,这个趋势看来不可逆转,不管你认同还是不认同。近年已有好多版画家以数码技术参与辅助制版,以数码转印的方式呈现图像,还有借助 AI技术、雕刻机等生产版画图像。还有一种取向,就是坚守版画传统,保持其纯洁性。比如有的画家仍然使用拳刀刻,用传统的饾版技法印,作品中保持原汁原味的水印木刻的传统古意,这也是版画传承发展的一种途径。
版画学科体系是版画传承与发展的基础,科学系统的学科体系建构有助于版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但建构要从上述版画的发展实况出发,应遵循版画的发展规律,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就课程体系结构的更新而言,应处理好版画传统专业课与跨学科课程的关系、传统技法传授与吸纳新科技的关系。比如在凸凹平孔的传统版画技艺的基础上,如何引入数码、3D、AI等现代科技?应该鼓励学生和艺术家尝试不同材料、新技法和新的表现形式,突破传统版画语言的局限,探索新的视觉表达方式,建立新的版画语言体系。但在运用新的科技手段的同时,如何传承与推广传统的版画技法?一些青年学生热衷于探索版画与装置艺术、影像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以拓展版画的表现空间和可能性。但在突破版画边界时如何注意保持版画的优势与独特性?现在有的美术学院版画专业的学生毕业创作不搞版画,如何对待这种模糊版画专业界限、跨越媒介的毕业创作?这些都是版画学科建构中需认真思考与解决的新课题。学科体系建构还需改变以往忽视版画史论教学的问题,我国版画专业的教学结构中,大都未设置版画史论课,系统的版画史与理论学习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版画艺术的起源与发展,掌握自己所学专业的来龙去脉,包括印刷史,材料、刻印技法沿革,这对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对于其在重温版画经典中吸纳、借鉴、创造都至关重要。■
(作者系《中国版画》杂志主编)
新时代版画创作的机遇与挑战
□ 宋光智
中国版画是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精神。特别是20世纪中国版画的发展传承了鲁迅先生所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精神,使这门艺术始终与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广大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并在中国现当代艺术史中书写着重要篇章。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版画艺术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全球化的语境下,随着中国版画家们在艺术观念以及学术交流合作等方面的不断拓展,他们在国际艺术舞台上日益受到关注和认可;与此同时,对于新时代的版画家而言,技术、语言和边界的不断突破,也意味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社会、科技的发展,如何利用新资源作用于版画艺术创作,继而推陈出新,探寻版画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拓展的多样可能性,是版画家面临的课题。过去的木刻版画和人们的生活很近且具有直接的功能关系,是艺术走进现实生活的方式。但对于今天的版画家而言,以怎样的姿态和角色融入新时代的文化建构之中,是我们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对此,我认为,新时代的版画创作不仅需要加强自主意识,主动融入当代文化艺术建构的潮流,也需要重视和探讨以下问题:
一、传承版画精神。中国现当代版画艺术在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涌现了许多在中国美术界有着影响力的版画家,创作了许多经典作品,版画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形成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当下的中国版画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版画创作既需要坚持学术引领,也需要注重大众普及和创作群体的培育,使新时代的版画保持本体语言的纯粹性与思想主题的开阔性,这也是版画的精神力量所在。随着当代多元文化的发展,艺术的表现内容、形式语言以及展示方式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版画创作在适应不断创新的时代要求的同时,也要注重传承版画既有的媒介特质和精神力量,从而在建构当代多元文化艺术的进程中发挥版画的角色和作用。
二、坚持守正创新。新时代的版画家们肩负着推动版画艺术创新、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使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以“创新、传承、发展”为主线,推动中国版画的高质量发展。创新永无止境。新时代的中国美术,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为创作赋能,为观念和手段、内容和形式、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融合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催生了新的文艺样式,拓宽了文艺表达空间。我们需要秉承开放包容的理念,倾听广大版画艺术家的声音,促进版画艺术交流合作,推动版画艺术走向世界舞台。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版画艺术的新形式、新技法、新语言,使版画艺术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不断提升版画艺术的表现力和影响力。
三、传承责任与使命担当。艺术创作本质上是艺术家个人思想的视觉呈现。新时代的版画家视野应该更加开阔,具备作为知识分子身份的艺术家素养,从而为建构新时代的文化艺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回顾历史不难发现,20世纪以来的中国版画家具备高度的社会主体意识,自觉地以知识分子的思考方式,融入社会文化建设的潮流之中。老一辈版画家对中国版画事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们保持着对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敏锐思考和深入表现。今天的版画创作随着技术的精进,反而容易出现被形式图像的表面化取代的危险,从而减退原本属于版画创作的内在精神。因此,今天的版画家们仍需要虚心向前辈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