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述我国江南地区古建筑营造的专著《营造法原》中,记录了扁作厅内主要构件的名称,其中“山界梁”“大梁”均为月梁。
月梁之形:展现多样性的地域风格
北宋是我国古代官式建筑中月梁制度化的最后一个时期,也是其发展的巅峰期。到了明代之后,长江以北的木构建筑中月梁趋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在金元时期盛行的方形断面直梁构件。北京紫禁城内的宫阙楼阁中,月梁样式的木构件几乎绝迹,只有在少许明代初期的遗存中,可以见到月梁以别样的身份呈现。例如,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钟粹宫,其配殿山墙的仿木琉璃装饰构件,仍保留了弯曲如虹的月梁样式。
但在长江以南地区,月梁的做法仍广泛流布直至近代。例如,在浙江金华(即古代婺州)一带,传统木构建筑营造中还保存着月梁的形制与做法。在古建筑专家王仲奋所著的《婺州民居营建技术》中提及:婺州地区称五架梁为大梁,三架梁为二梁或小梁。婺州地区对门面、廊轩等视线所及的部分,讲究高大宽敞的气魄和华丽的雕饰,普遍把梁头做成微弯的形状,有木鱼状、冬瓜状、龙须状等,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木鱼梁”“冬瓜梁”“龙须梁”等。大梁和小梁所采用的月梁形状与做法基本相同,只是梁的长度和断面尺寸有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