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当逛展渐成不亚于人们看电影、追剧、观演、读书等的文娱休闲方式,展览的面貌其实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在上海这座城市,平均每天都有数个新展揭幕,最近一段时间,越来越多的展览以出乎预料的面貌出现。无论是内容上超越文博艺术的包罗万象,还是形态上趋于总体艺术的独立性与创造性,都让笔者惊讶于展览这一物质载体的能量。
这样的展览,不妨试举几例:
“虚构集”,今年上半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开在思南时区画廊的一个文学展,名称来自博尔赫斯同名小说集。
说到文学主题的展览,此前不是没有,但形式通常中规中矩,侧重于陈设作品、诠释作品内涵。而这个展览以虚构也即想象驱动,串起五个主题场景,具象提取文学名著中一个个有趣的细节,让它们化作图画、音乐、装置等,换一种方式呈现在人们眼前——展览的脑洞可以说不比小说本身逊色。例如,“怪诞职业录”场景围绕“布拉格保险公司职员卡夫卡为虚构世界提供的就业岗位”放飞想象。其聚焦的献身无厘头艺术的饥饿艺术家、无法通向终点的土地测量员、执拗研究鼹鼠的乡村教师等等,都是卡夫卡杜撰过的。展签甚至还为一个个“怪诞职业”标注了时下流行的MBTI16型人格。人们在此不仅能加深对于卡夫卡笔下怪诞形象的印象,还能发现他对于办公室的态度与现代人出奇地一致。文学名著中的不少重要物件,则在“深渊异象馆”场景营造的迷离氛围中,来了一场小团圆。人们能从中找到《尤利西斯》中的土豆、《包法利夫人》中的蓝药瓶、《百年孤独》中的香蕉、《1973年的弹珠玩具》中的配电盘、《美丽新世界》中的培育中心微缩模型等众多彩蛋。这个展览俨然让卡夫卡、村上春树、博尔赫斯等一众文学大师的作品,获得了别样的新生。
“永恒的巴黎圣母院”,正于上海展览中心东二馆举办的一个VR数字沉浸展,由法国电信0range、巴黎市政府、法国知名VR工作室Excurio联手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