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润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乐清叶氏黄杨木雕第四代传人。
叶家黄杨木雕发展至今已有200余年的传承历史,以清代道光年间放牛娃叶承荣为开端,叶氏家族自此便在黄杨木雕的创作与开拓中不断前行发展,开枝散叶。叶氏后人始终都坚守在黄杨木雕的发展与开拓之路上,改革开放后相继出现了叶润周、叶萌春、叶小鹏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此外,叶家黄杨木雕还积极敞开家门,为喜爱黄杨木雕的有才之手艺人悉心传授家传创作技法与思想,学生又接续传承传授技艺于新的木雕之才,先后培养出了多位黄杨木雕栋梁,包括虞金顺、虞定良、吴尧辉、牟湘波等数位优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可以说叶家黄杨木雕的发展早已不再是一个“小家”的传承,更是以黄杨木雕工艺美术的门类传承创新为发展旨向进行延续,叶家黄杨木雕不仅代表了一个家族的技艺传承,更已成为整个黄杨木雕艺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凭借数代人对技艺的坚持与创新,叶家将传统技艺的薪火不断传递,将这门古老的艺术在现代社会中发扬光大。
《关圣帝》
叶润周(1918—1996年)出生于黄杨木雕世家,在耳濡目染下,叶润周10岁就开始随父亲叶阜如学习木雕技法,14岁时他便能独立完成黄杨木雕创作,16岁时能创作比自己大3倍的佛像雕塑作品,更是在后来凭借自己巧夺天工的木雕创作,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与赞美,并被评选为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以发扬我国黄杨木雕技艺、传承中国黄杨木雕工艺精神为初心与使命,数十年如一日伏案于木雕创作之中,虚心苦刻,搜百家之美,研中西工美之精粹,不断探索精进黄杨木雕的雕刻技法,不断摸索黄杨木雕的创作风格与题材,为中国工艺美术,乃至世界工艺美术界创作出了一件件经典传世之作。
叶润周对黄杨木雕的执着不仅体现在其技艺的精湛与炉火纯青,更在于他对木雕艺术内涵的深刻理解与创新。黄杨木雕作为一门拥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素来以其细腻的纹理、坚韧的质地和柔和的色调,被誉为“木中君子”“木中宝石”。同时伴随的,是这一材质雕刻时对技术要求的极高难度,需要创作者具有极大的耐心和技巧手法,才能够将木料予以庖丁解牛,在原始的树木形态中使艺术形象显露出来。叶润周凭借着对黄杨木的独到见解,深入探索其材质特性,将木雕的技法与木材的自然形态进行完美结合,从而使创作出的木雕作品,能够在保持自身材质自然美感的同时,更彰显其中的艺术生命力,并将传统黄杨木雕创作中单一形象或单一人物的形式,拓展到木雕群像的形式,为黄杨木雕的创作开拓出了更为广阔丰富的发挥空间与观赏意境。
初心 匠心 耕耘
叶润周的一生都沉浸于雕塑的创作与研究之中,如他自己所说:“我不饮酒,不抽烟,平生唯一爱好就是雕刻。”雕刻或许便是他一生最大的追求与热爱之旨,雕刻刀是他日夜相伴的战友,黄杨木是他寄托创意的暖床,一件件精美的雕刻作品是他日臻成熟的技艺、锲而不舍的艺术精神外化。
在儿子叶萌春对父亲叶润周的回忆中,父亲永远是早出晚归的,每天的时间都用在了钻研创作、研读书籍、绘制图纸、撰写文章、打磨雕刻中,每天在家中只有吃饭的时间能够见到父亲,也正是在这个时间节点,叶氏兄弟姐妹会聚集于一堂,在饭桌上听到叶润周大师向他们讲述要如何做人、做事与创作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叶润周在儿女年幼时便常常告知他们“不论如何都要将家族的手艺传承下去,一定要传下来”,可谓“言传”。甚至有一次叶萌春在院门口与伙伴玩耍忘记了回家的时间,偶遇父亲下班回家,以为自己一定会受到责罚时,专注于琢磨创作的叶润周竟全然没看到自己的儿子就站在面前,直愣愣地越过了叶萌春径直走进了院子中。虽然叶萌春没有受到预期中父亲的责罚,但这次“侥幸”却没有使他继续肆意玩乐,反而叶润周专注创作与钻研的精神深深地感染触动了年少的叶萌春,可谓真正意义上的“身教”,令他成为了孩子们行动上的榜样。就这样,在叶润周的言传身教中,孩子们也都树立起了做人、做事与创作的精神旨向与行动标杆,创作追求与家风家教使他们不断追求为人正直、做事专注、创作钻研、实践踏实的初心与匠心。
《李时珍》
不仅是创作的精神,在待人接物方面叶润周也一直对子女进行着言传身教。当时有人送来一些贵重的海鲜给叶润周,虽然孩子们都对此馋得不行,但叶润周却将其赠予身边的同事与友人,他重视情谊,为人谦逊,又不为物质功利所牵绊,也正是由于有着这样的胸襟与格局,才使叶氏黄杨木雕得以继续传承发扬,也使孩子们在这样的教育下耳濡目染,在生活与工作中都不为外物所累而专注本心。叶家的子女不仅继承了叶润周精湛的技艺,更在待人接物上学会了谦和礼让、重情重义的品格。他们明白,真正的艺术不仅在于作品本身的雕琢,更在于人格的雕琢与修养的积淀。叶润周常教导孩子们,雕刻一件作品如同雕刻自己的内心,唯有胸怀宽广、品格端正,方能在艺术之路上行稳致远。
在长期的磨练与学习过程中,叶润周对木雕创作的技艺已经达至炉火纯青之境,他非常重视木雕创作中的基础学习,不论是绘画基础原理,还是艺术理论的基础文献,都是他持续不断在探索的学习命题。在坚持创作的60多个春秋里,他产出了大量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木雕作品,代表作更是有百余件,其中不少作品被列入画册、入选展览、银幕放映、赠予国宾。他也出版了多本作品集与理论著作,将自己的创作心得与技巧成果整理撰写,出版了《黄杨木雕技法》一书,希望能够通过文字的具象化记录,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喜爱、学习黄杨木雕,并将这样的传统经典继续传承传播下去。若非是有极大的胸襟胸怀,怎会进行如此费尽心血又福慧他人的实践呢?在他的作品集之扉页,叶润周以刚劲有力的笔法题字:“历史证明,工艺美术是起源最早的造型艺术,它是绘画、雕塑书法等造型艺术之母。”可见他对雕塑的深入研究,上升至对艺术门类的深切思考与思辨,阐释了他对工艺美术深刻而执着的热爱之情。
创作 提升 超越
叶润周不但重视对创作技艺的修养提升,更重视对创作各个方面的开拓与进取。为了在黄杨木雕的创作中开拓出丰富的创作技法,叶润周四处观摩参考其他材料的雕塑来为自己的创作寻觅灵感与突破点,如创作“红绸舞”系列作品时,他集合从各处学习获取来的创作思路与灵感,将作品的空间构建转换为更加灵活通透的创作手法,从而创作出了《单人红绸舞》《双人红绸舞》与《三人红绸舞》三件系列作品。
《单人红绸舞》
叶润周在1972年创作的《单人红绸舞》,不仅受到当时总理周恩来的关注,还在后来作为国礼赠予了加拿大访华代表团。作品中,红绸与人物的关系被叶润周巧妙地处理为一种动态的对话。绸带轻轻环绕于少女身旁,随着她的舞动似有风拂过,使整个雕像看起来如同在流动的空气中舞动一般。红绸的弧线优美而富有变化,既有细微的弯曲,又有大幅度的挥洒,这种细腻的刻画使绸带在视觉上产生了动态的节奏感,又体现了少女挥动手中绸带的力量美感。在雕刻红绸时,叶润周采用了独特的交叉镂空技法,这种技法要求创作者有极高的技巧与极大耐心,先雕刻绸带的上下两面,然后随着刀锋的步步深入,不断调整雕刻角度,层层修细,从而能将绸带边缘处理得更加精致细腻,最终使绸带的上下左右相接处都显得极其自然,仿佛真丝一般柔软而富有韧性,交叉镂空的处理手法不仅使绸带更加轻盈,富有立体感,还创造出一种仿佛凌空飘拂的效果。少女的面部表情也经过了叶润周巧夺天工的精心处理,他以圆润的刀法将少女脸上优雅灵动的神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少女的肢体也在动作下自然舒展着,绸带与少女的舞姿完美融合,增强了作品的整体感,仿佛少女与绸带在空中共舞,体现出一种人、物、舞蹈三者的和谐统一。
1979年叶润周接续创作出了作品《双人红绸舞》,先是在全国进行巡展,又先后远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原南斯拉夫参加世界博览会,最终收藏于南斯拉夫博物馆,成为了备受瞩目的世界工艺美术瑰宝。在《双人红绸舞》中,叶润周不仅沿用了作品《单人红绸舞》创作时所运用的精细刀法和对人物动态灵动神韵的精确捕捉,还进一步拓展了创作中的表现形式与雕刻技法:首先作品在表现形式上实现了从单人到双人的突破,丰富了人物动态的多样性和情感的层次感。两位少女的舞姿相互呼应,使作品充满了互动性与戏剧性,打破了单一雕塑的表现局限。其次在雕刻技法上,《双人红绸舞》更为大胆复杂,绸带的交错和人物的相互配合使雕刻难度倍增,而叶润周却巧妙地将这一挑战化为作品的亮点,充分展示了他在技法上的精湛与成熟。他将两位少女设计站立于同一舞台上,她们姿态各异却又彼此呼应,绸带在空中交织缠绕,形成了丰富而生动的立体画面,一个在上方腾跃向上,眼神看向右方,另一个少女则屈膝于下,眼神延展向左上方,向上与向下的动势为整件作品提供了极佳的观赏性与动感张力,欣赏者在观看时都不自觉被作品的生动精彩感染,不由得同作品中的少女们一起舞动起来。叶润周通过细腻精湛的刀法,将少女们的身体曲线与服饰褶皱质感呈现得淋漓尽致,流畅画面线条与细腻黄杨木纹理相互交融,传递出少女们欢快、活力四溢的舞姿。
同年,叶润周还创作了《三人红绸舞》,这件作品不仅在全国工艺美术第二次艺人代表大会上获得优秀奖,还被轻工业部收藏,成为叶润周木雕创作生涯中的又一里程碑。对于这件作品,叶润周继续沿用自己独特的镂空精雕技法,将一块重达3千克的黄杨木雕刻出了三位腾空飞跃的少女形象,展现出他对雕刻技艺的娴熟掌握和对艺术表现的深刻理解。只见少女们身姿各异,跃动于空中,仿佛在一场无声的盛大舞会中相互追逐、挥洒灵气,她们的面部表情鲜活而灵动,身体姿态呈现得婀娜多姿,动作间充满了张力与韵律,塑造了一个充满动感与生命力的美妙场景。叶润周运用精巧的刀法,使少女的四肢、躯干和面部线条流畅自然,衣袂与绸带的转折飞扬更是处理得如梦似幻,使观者仿佛能感受到风从雕塑中吹拂而过。对比前两件作品,《三人红绸舞》也有了更大的进步与创新,叶润周日益娴熟的雕刻技法,使作品显现出疏密、虚实相间的视觉效果,既增强了作品的透视感,又避免了元素过于繁复而导致视觉拥挤。三位少女与红绸的互动,既是对舞蹈场景的写实表达,也是对空间和节奏的艺术性重塑,在作品中形成展现了一种和谐统一、自如畅快的美感。
《群仙欢舞庆人间》
作品的递进式创作,能够看出叶润周对木雕创作的执着与热爱,以及他对自己创作技法与创作内容寻求突破与进步的坚持不懈。正是由于有着这样对创作中创意性的追求,对自身创作技法的突破性提升的追求,对自我创作内容与内蕴的不断追求,才使得叶润周的创作在黄杨木雕领域中不断焕发出更耀眼的光彩与更旺盛的生命力。
开拓 追寻 传承
叶润周对于叶氏黄杨木雕的开拓与传承是至关重要的,是承上启下的,不仅衔接了前人与后辈,将叶家黄杨木雕创作的宗旨与风貌进一步奠定,更是衔接了时代上的民国与现当代,他不仅将传统的黄杨木雕工艺技法传承下来,还积极融入时代思潮与审美视野。不断追寻传统与时代性的融合开拓,是他作为工艺美术创作者的使命感,更是他对这门手艺的深切执着与热爱。正是这种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使得叶润周在创作的道路上从未止步。他的作品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对自身情感的表达,是他内心世界的外化,是他对黄杨木雕创作的深沉之爱,他通过一刀一刻,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融入木雕之中,赋予作品灵魂。
叶家黄杨木雕世家源远流长,其技艺在一代代传承中不断精进,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叶家黄杨木雕的杰出传承人,叶润周在延续家族技艺精髓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我不喜欢老框框。”这是叶润周大师在生前接受采访时平淡讲述的一句话,却道出了他创作生涯中所坚持的一切行为之“道”,由浅入深,短短几个字便是他一生的执着追寻与创作宗旨。
《皆大欢喜》
1988年他带着完成的作品《群仙欢舞庆人间》出席了全国工艺美术第三次艺人代表大会,并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群仙欢舞庆人间》也成为了叶润周大师代表性黄杨木雕作品之一。这件作品既延续了传统木雕的经典工艺,又在创作理念和艺术表现上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与创新。作品中,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的手持法器,有的翩然起舞,有的御风而来,整个场景中充满了欢快和庆祝的氛围。叶润周细腻入微的雕刻技艺,特别体现在了人物的面部表情、衣纹流动感以及云纹刻画上,且细节之处的雕刻精致到位,使得每一个人物和元素都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和生命力。作品在保留传统木雕风格的同时,又融入了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如构图中的远近高低,更符合艺术理论中的比例与视觉效果,作品中人们的神情与细节刻画也更加符合近现代审美风格,使得整件作品古典而不失时尚,传统而富有新意。他的黄杨木雕作品之所以能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桥梁,是因为在构思与创作时,叶润周都不断寻求从多个方面来实现对黄杨木雕工艺的新探索。因此,他不仅是技艺的继承者,更是创新的引领者。
正是因为叶润周对开拓与传承的坚守与追寻,叶家黄杨木雕不仅在工艺美术领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更成为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符号。叶家一代代的创作与传承,象征着他们对传统木雕工艺的珍视与对创新的追求。这不仅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精神的薪火相传,是对传统工艺的敬畏与热爱,也是对艺术创新的不懈追求,使得叶家黄杨木雕能够在新时代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浙江工艺美术》杂志2024年9月(下)
原标题《匠心耕耘木雕技 润泽玲珑人间相
——叶润周与叶氏黄杨木雕的传承与开拓》
文丨王潇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