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史风云,书法在每个时代都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书法作为文字、文化与艺术三位一体的综合身份象征,在当代社会备受瞩目。北京大学作为最高学府,历来重视书法,一百二十多年来已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具有不可忽略的文艺美学意义。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夕,蔡元培先生引入美育的概念,由此奠定了北京大学的美育传统。蔡元培1917年提出“要将书法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将书法贯彻在北京大学的美育实践当中。美育对于塑造人心、涵养学识的润物无声的美好作用,一直涤荡着凡尘,滋养着未名湖畔。自20世纪初以来延续至今,北大书法从文人书法、学者书法发展到文化书法,以鲜明的人文性和学术性而为世所重。
蔡元培书法
此后,北京大学的书法发展有两条主线,其一是学术建设与教学实践,其二是社团活动。这两条主线是一百多年来一以贯之的。成立于1917年的北京大学“书法研究会”是我国近现代书法史上最早的高等院校书法社团。1917年冬蔡元培校长发起北京大学书法研究会成立,聘请马叔平、沈尹默、刘季平三位先生为导师,昌明书法,陶养性情,招收学生进行书法研究。
著名教授沈尹默先生担任北大书法研究会会长,成为现代大学教育体制中最早的书法研究者。正是这份沉重的教育理念和文化身份,使沈尹默终身致力于书法,在沉浸帖学的同时,又临写汉魏六朝碑版,从全面吸收北碑和帖学的营养又转向专门攻“二王”,严守笔法,刻意古雅,气韵生动,笔墨清润,尽洗碑体难免的狂放粗豪,最终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书法作品广泛流传于海内外,深得各界人士的喜爱。1923年,书法研究会合并入造型美术研究会,继续开展书法活动。1926年底,书法又从造型美术研究会中独立出来,成立北大中国书法研究会,成立时有会员60多人。这一时期同时也是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教学的奠基期,1919年王岑伯出版了《书学史》,随后,邓以蛰撰写了《书法之欣赏》并开设了相关课程,沈尹默、钱玄同诸先生进行了书法教学,1922年起中文系(国文学系)开设了相关的选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