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归家,是春节最美的风景。在这个春节,乐清在外游子纷纷归乡,投入故乡怀抱,其中就包括新晋“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中国奇谭》总导演、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教授陈廖宇。近日,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对陈廖宇进行了专访。
陈廖宇接受家乡媒体采访 汪洋 摄
家乡变近了
很多人最早知道陈廖宇,是从他创作的动画片《吃货宇宙》开始的,关于他的采访,也从“吃”开始。
“回来这些天,都吃了哪些好吃的?”
“太多了,蝤蛑、血蛤、子梅鱼……不过最美味的还是老妈炒的油冬菜,甜甜嫩嫩最抚人心。”陈廖宇说,这些年他常跟朋友开玩笑说,作为一个在北京的乐清人,最大的损失就是吃!
“我爱人不是乐清人,不会做我们老家的菜,我也不太会做菜。所以我在北京特别爱去乐清老乡家蹭饭。每次去,他们都做一大桌家乡菜,我边吃心里边涌起一股感慨,我损失太大了,他们天天都是这样吃的!”
对于家乡的记忆,除了“损失惨重”的美食,还有颠簸一路的风景。
陈廖宇给我们讲了个故事,20年前,他带着彼时尚是女友的妻子回乡,也就是现在《中国奇谭》的制片人。
“我们到的时候是晚上,机场大巴停了,我就叫了辆车到江边。江边有像快艇似的小船,船老大给我们套上救生衣,趁着夜色过江。好不容易过了江,我女朋友以为这回总到了吧,我说,还远着呢!”上岸后,他们再换成小三轮。从下飞机到回到七里港的家,他们一路颠簸了三四个小时,比北京飞回温州还耗时。回北京时,他们还要提前一天到温州市区的姐姐家借宿,以便第二天赶飞机。
“现在轻轨开通,从乐清到机场比温州市区过去还要方便。”陈廖宇感叹道,如今归来,家变得近了。
善于安慰自己
从1990年考上北京电影学院,一晃离乡30余载,曾经的少年已年过半百。有人好奇,作为“70后”动画导演,陈廖宇是如何保持一颗童心,让灵感和创意源源不断。
“这很简单。”陈廖宇的“凡尔赛”来得突然,笑容却是真诚:“我的微信签名有一句话——一本不正经。可能因为性格,我很善于安慰自己,不死磕。”
见记者一脸不可思议的表情,陈廖宇打了比方:“就像打靶有两种打法,一种是你先在墙上画一个靶,照着打,打中靶心的可能性就很小。我是另外一种,我先打,再去墙上画圈,自我成全。说好听了叫自洽,说难听了就是阿Q精神,这也是一种‘一本不正经’。”
不给自己设限、自得其乐的精神状态,让陈廖宇身上几乎看不到“年龄感”。在乐清的几日里,他的朋友圈分外热闹——家乡厂房楼顶贴的“走心机”是个啥机子,街头卖相草率的“枯枝败叶”干嘛用的,“原来就我不认识的”家乡土特产叫什么名字……在乐清街头边走、边拍、边发问的陈廖宇,似一个刚拥有电话手表的小朋友,把每一个抓到的细节都饶有兴趣地拍照发圈。
“生命力是保持年轻或者童心的核心。一个事物总是呈现出多种可能性,生命力就不会枯竭。”陈廖宇说,当我们说一个东西成熟的时候,也说明它的生命力在一点点降低。它的模式被复制,就变成了“套路”。只有那种正在探索或成长的状态,才有更多元的可能性,这也是保持生命力很重要的一个途径。
故乡在心头
两年前,不按套路出牌的陈廖宇推出了《中国奇谭》,8集风格迥异的动画短片,从北国风光到胡同巷里、从未来宇宙到乡土人间,纵览古今、展望未来。很多人观后直言,在这里找到了童年的影子。
《中国奇谭》里可曾有陈廖宇的童年,未来会不会有更多乐清元素?
面对记者的“套路”问题,陈廖宇调皮一笑:“我对创作有一个原则,就是一切以创作本身为核心。《中国奇谭》由10位导演创作而成,不能因我个人情感,影响大家创作。”
记者还来不及露出失望的表情,陈廖宇话锋一转:“你有没有发现,《小满》里悄悄藏了句乐清话?家乡的习俗、景物、历史人文有一天都可能成为我创作的题材或灵感。我一直在想,未来有一天条件成熟了,有一个好故事,刚好跟我们老家有关,又有好的画面元素,水到渠成时就能出一个家乡元素的作品。”
催更的何止老家的乡亲,《中国奇谭》的成功,让全国甚至全球观众对陈廖宇有了更多期待,这也难免有人发出“高处不胜寒”的关切。“一本不正经”的他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第一,谈不上‘高处不胜寒’。就像经常有记者问我,能不能总结一下《中国奇谭》的经验,比如说什么叫成功或者叫高处,我觉得这本身是大家的鼓励,大家可能看到了我们的一些闪光点,其实也有看到很多问题和短板,但是大家还是愿意并希望我们能做出更好的东西,所以就会放大我们的优点。”
“第二,什么叫经验?只有重复很多次都有效的才叫经验。我们才一次,第二次还没检验。现在要说自己‘成功的经验’根本就不成立。这不是谦虚,确实是这样。”
在陈廖宇看来,经验就算有,也是把双刃剑:“如果说大家觉得《中国奇谭》还不错,它被认可的原因可能是我们没有那么功利地、急迫地想要成名、成功。我们汇聚了一群动画人物,做自己认为想做的,尊重自己、尊重观众,尊重作品本身的作品,同时把自己的内心调整到最纯粹创作状态,很幸运我们的作品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和鼓励。”
他明白大家对《中国奇谭2》的期待值会更高,但他告诉自己和团队,不能太把过去当回事儿:“如果你很在意成功,你就不会去冒险、去探索。如果你要去探索,你就可能不一定那么成功,要接受这个现实。不功利是保证创作力的根本。”
人不会被替代
我们的采访在乐清街头一家咖啡馆进行,不时有年轻“粉丝”驻足。
“和年轻人聊聊梦想吧,这一行要坚持下来,除了热情之外,还需要些什么?”这个没有创意的提问,吸引了“粉丝”们竖起耳朵。
“这一行很费心,需要很大的耐心。”陈廖宇说,虽然头发都白了,但他自感还没有到一个给年轻人忠告的年龄。反而感觉每天都在年轻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他们掌握的公共资源、专业能力都比自己年轻时要强得多。
“无论做好哪一行,都需要深厚的文化托底。”陈廖宇顿了顿继续说,“动画作为一门艺术,诞生至今只有100多年,除了动画技术外,还需要大量历史人文等知识滋补它。现在的年轻人接触的多是二次信息,希望大家有机会真正到生活当中去经历一些事,这种真实世界里的物理性接触,有助于保持人的敏锐度。”
这段话令记者想到了最近横空出世的DeepSeek,AI是这个当下逃不开的话题。对此,陈廖宇很淡然。
“我们不应该去担心自己会不会被AI替代掉,如果被替代掉,那一定说明我们应该被替代掉。这个时代在进步,不要因为担心会被替代掉,而去拒绝新的可能性、新的技术。”陈廖宇笑了笑说,工作会被替代,人不会被替代。他曾想象,将来自己老了,可能变成一位动画传人,坐在博物馆里带着一群小朋友展示当年的动画技艺,讲一讲这个时代的奋斗故事,也许这里面就有一个关于乐清的动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