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明朝成化皇帝想不到,一只小酒杯竟让他在500年后闻名于世

明朝成化皇帝想不到,一只小酒杯竟让他在500年后闻名于世

2025-02-14 09:56 文章来源:新京报  作者:涂睿明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高安出土的把杯。图片来自《捡来的瓷器史》。

一个小杯的成型,主要有拉坯与利坯两个环节,都是在转动的轮车上完成的。拉坯成型是大多数圆形器(比如碗盘)的基本成型方法,至今仍然被广泛使用,电影电视中常常可以见到。《人鬼情未了》中,女主人公双手随着轮车的转动将湿润的泥土塑造成自己希望的形状,就是拉坯。拉坯时,泥需要混合比较多的水,于是拉好的坯看上去湿漉漉的,行里叫“湿坯”。湿坯本身就难以做得太薄,因为坯根本就支撑不住,放在那里,可能就软了。同时,手与湿泥接触,也无法让表面完全光滑并保持绝对的均匀,烧出来的瓷器不但表面不够平整,也一定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形。

为克服这一不足,制瓷界发展出了另外一项工艺,就是利坯。利坯也叫修坯,是在湿坯晾干之后借由铁质的工具完成。这是对器型精修的过程,器型最终的定型与所有线条的精微表达,都需要借这道工序来完成。

比如口沿微微外撇,看似不经意,但其实很见功夫与巧思。因为杯壁本来就薄,口沿要外展,就需要特别小心,稍不注意,就变成直线而没有了细微的变化。更难的是外撇的口沿会很容易比杯壁更薄,显得太过锋利,使用起来并不舒适。于是,利坯的时候,又要故意让口沿处稍有厚度。当然,口沿这一点点外撇,除了美观上的考虑,也会降低变形的风险。这一切细微的功夫,既有设计上的精妙考量,又有赖于匠师精湛的技艺,还需要材料上的充分配合。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