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出土的把杯。图片来自《捡来的瓷器史》。
一个小杯的成型,主要有拉坯与利坯两个环节,都是在转动的轮车上完成的。拉坯成型是大多数圆形器(比如碗盘)的基本成型方法,至今仍然被广泛使用,电影电视中常常可以见到。《人鬼情未了》中,女主人公双手随着轮车的转动将湿润的泥土塑造成自己希望的形状,就是拉坯。拉坯时,泥需要混合比较多的水,于是拉好的坯看上去湿漉漉的,行里叫“湿坯”。湿坯本身就难以做得太薄,因为坯根本就支撑不住,放在那里,可能就软了。同时,手与湿泥接触,也无法让表面完全光滑并保持绝对的均匀,烧出来的瓷器不但表面不够平整,也一定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形。
为克服这一不足,制瓷界发展出了另外一项工艺,就是利坯。利坯也叫修坯,是在湿坯晾干之后借由铁质的工具完成。这是对器型精修的过程,器型最终的定型与所有线条的精微表达,都需要借这道工序来完成。
比如口沿微微外撇,看似不经意,但其实很见功夫与巧思。因为杯壁本来就薄,口沿要外展,就需要特别小心,稍不注意,就变成直线而没有了细微的变化。更难的是外撇的口沿会很容易比杯壁更薄,显得太过锋利,使用起来并不舒适。于是,利坯的时候,又要故意让口沿处稍有厚度。当然,口沿这一点点外撇,除了美观上的考虑,也会降低变形的风险。这一切细微的功夫,既有设计上的精妙考量,又有赖于匠师精湛的技艺,还需要材料上的充分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