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坯也叫修坯,是在湿坯晾干之后借由铁质的工具完成。图片来自《捡来的瓷器史》。
成型上的细节难以一一列举,成型之后施釉的工序也有诸多难题。比如采用了卧足的工艺,因而外壁是直接延伸到底面,但底部接触桌面的一圈不能有釉,否则烧窑的时候,釉就会把杯子与下面的垫饼粘在一起,瓷器就废了。如此一来,外壁既要完全被釉面覆盖,而靠近底部的地方又不能有釉。这个界限,要拿捏得干净利落、恰到好处。
以上种种工艺细节的难度,还不是最终的挑战,因为所有的努力,都要在窑火中接受考验。高温下的种种风险,都需要通过间接的手段来掌握,以至于很多时候难以完全控制。有时明明各方面准备都相当充分,天时地利人和也毫无偏差,可开窑的结果却大大出乎意料。某些无法预知的问题在不经意间出现,彻底地改变了烧窑的结果,于是人们往往将其归于天意。在当时可以预知的范围内,烧造这样的小杯也有种种困难。例如因为壁太薄就极易变形,除了成型上要下足功夫,还要对泥料配方进行调整,需要使泥性更硬,更有“骨力”。但一味地加强硬度,又会增加成型的难度,同时还要提高烧制时的温度。而任何烧窑温度的调整,都是巨大的挑战。
以上种种,让人们知晓,与我们的想象不同,大件器物并非比小件的器物更难烧造。一些伟大的成就,恰恰是在细节上见功夫。在小件器物的烧造中,细节自然会被放大,在大件器物上不显眼的瑕疵可能就成了严重的问题。如此一来,工艺上便有了更高的要求。新的要求,带来更多技术上的挑战,一旦克服,不仅能够漂亮地完成皇帝的任务,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工艺水平也能得到巨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