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经出版社授权,摘编自《捡来的瓷器史》,作者: 涂睿明,浦睿文化|江西美术出版社 2024年10月。
天价的酒杯
成化皇帝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名字,是因为一件小酒杯而闻名于世的。
2014年4月8日,香港苏富比公司举办了一场“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会。会前,一件明代的小酒杯已经引起了收藏领域人士的广泛关注。当这件小酒杯最后以2.8亿港币成交的时候,全世界为之震动。虽然在拍卖之前,收藏界已经对这件国宝级的藏品议论纷纷,但落槌的那一刻,人们仍然感到不可思议。
这件酒杯的全名,叫“大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大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当然,在民众眼里,这难道不是超级富豪的又一次炒作吗?拍下这件国宝的藏家刘益谦,前不久还深陷于苏东坡墨迹《功甫帖》的真伪风波,这让民众的怀疑更加顺理成章。
虽然民间议论纷纷,不过收藏界倒是波澜不惊。事实上,拍卖之前,这件国宝级藏品的估价就在2亿到3亿港币,拍卖仅仅是印证了专家们的判断,并没有特别地超出预期。而在此之前,这件鸡缸杯于1980年被全世界最著名的古董商之一埃斯肯纳齐收入囊中,后来轰动世界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也是被他拍下的。而1999年,同一件鸡缸杯,以2917万港元成交,创造了当时中国瓷器的拍卖纪录。
斗彩鸡缸杯并非如元青花大罐那般横空出世,它早已是家世显赫、名震古今。事实上,只要我们稍稍了解斗彩鸡缸杯在明清两代的身世,就知道它近几十年来的表现,根本算不上惊人。
斗彩鸡缸杯诞生于明朝成化年间,此后不久,它便迅速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明星。明《神宗实录》中就已经有“神宗尚食。御前有成杯一双,值钱十万”的记载,这是官方的说法。而《万历野获编》里说“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这是文人的笔记。
两种记载在数字上也可相互印证。“值钱十万”,换算成白银是100两。“博银百金”,不是黄金,意思还是白银100两。以现在的银价,100两白银折成人民币还不到2万元,但在当时的购买力却极其惊人。100两白银,在500年前明朝的北京城,足以买一处不小的院落。
尽管如此,单纯从价格上来判断,还远远不足以说明鸡缸杯在历史上的地位。事实上,它在整个陶瓷文化史上举足轻重。
虽然陶瓷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生活中处处都有瓷器的身影,文人阶层也对其钟爱有加,但奇怪的是,文人士大夫对庸常的日用瓷器极少着墨,即便是文玩用具,也罕有提及。于是在陶瓷的历史上,被文人记载与谈论的瓷器,少之又少。但鸡缸杯,却在历史上反复被人提及,引人谈论。这在整个陶瓷史上也属凤毛麟角。
非但如此,历朝历代,无论是帝王的官窑,还是市井的民窑,都在不断对鸡缸杯进行仿制。最为著名的仿品,出自雍正与乾隆两朝。皇帝不但命令御窑厂原样仿制,还不满足于依样画葫芦,更要有自己的风格。雍正皇帝觉得成化斗彩显得粗率,于是要求画得更加细致、更加写实,甚至将这种改良的斗彩风格应用在其他的器物之上,杯之外,更有了碗,甚至笔筒。而乾隆皇帝则完全摆脱了原有器形与画面的工艺及程式,不但杯子的形状完全改变,画面也重新设计,有些画面的主题由鸡变成了婴孩,还配上了长长的诗句。而制作的工艺,也由斗彩变成了粉彩,因为粉彩可以把画面表现得更为精细,比如鸡的羽毛,真是细如发丝。
如此一来,鸡缸杯非但自身是一件名作,而且还演变出一个家族。在这个家族身上,居然可以映射出彩绘瓷的历史。这更使它在陶瓷文化史上的价值无可替代。
行文至此,鸡缸杯的光环也是无可比拟的。但这还不完整,如果我们进一步了解其在工艺史上的价值,更要为之惊叹。
成化无大器
古玩领域流行这样一个说法:成化无大器。说的是成化官窑没有大件器物的烧造。古玩行的说法,不能全部当真,但很多时候大体不错,毕竟多是经验之谈。成化一朝,少有大件的器物传世,小件的名作倒是不少。人们容易认为成化朝少有大件的器物,恐怕是工艺上不及前朝。毕竟,大件的瓷器总要比小件的难烧。但这实在是个大大的误会。
比如这件成化时期的高足杯。高足杯又叫把杯,因为足像个把手,据说是符合蒙古人的习惯,在元代开始流行。高安出土的一批窖藏元青花,共有19件,其中有9件都是把杯。另外还有9件大瓶、大罐,任何一件的体积都超过9只把杯的总和。有趣的是,大件的瓶瓶罐罐都烧得精彩纷呈,而所有的把杯几乎全部烧得歪瓜裂枣,可见有时候小件的烧造并不比大件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