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食人卣
这些装饰几何纹和包括蛇纹在内的。
动物纹的青铜器群,是湘江流域青铜文化不同于中原传统的主流特点,是中原青铜文化在湘江流域“地方化”的反映。
楚汉之蛇,演化成了蟠虺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蛇”在青铜器上忽然变小了,但数量却变得极为繁多。这就是青铜器上著名的蟠虺纹。
蛇纹在青铜器上的应用经历了从商代晚期的卷尾探首小蛇纹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蟠虺纹的演变过程。蟠虺(huǐ)纹是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和玉器上常见的一种装饰纹样。
“虺”在古代一般指首尾有口的小蛇,《国语》中便有“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的记述,三国时期史学家韦昭注“虺,小蛇”。而“蟠”则是对“虺”的形容,即屈曲、盘绕、交叠之意。
简单来说,蟠虺纹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小蛇相互蟠绕,构成单元且重复出现的纹样。蟠虺纹的简化主要体现在小蛇头部和眼部的特征逐渐抽象化或消失,其身体组合形态进而成为纹样的主体。蟠虺纹密布的造型在战国时期达到全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