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支持
《中国日报》《人民日报客户端》《光明网》
《凤凰新闻》《文艺周刊》《中国文化报》《文化艺术网》
《中国艺术报》《环球艺术网》《中国艺术新闻网》
序
中国书法艺术,是流淌于华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是千年文明在笔锋墨韵间的永恒凝练。费新我先生,作为二十世纪中国书坛的重量级人物,以其独树一帜的书法语言和超然物外的艺术精神,为这门古老的艺术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先生早年以右手执笔名世,笔墨间已见雄健之风,其行草如江河奔涌,隶楷若古柏参天,深得晋唐法乳滋养。然天命之年,右腕突遭病损,常人视此或为艺术生涯之绝路,而先生却以破釜沉舟之志,转以左手运毫。这一转身,非但未损其艺术锋芒,反而在逆势中开辟出全新的美学境界——左笔书法苍劲奇崛,似断还连的线条中蕴藏着金石般的铿锵气韵,飞白处如云卷云舒,浓墨处似山岳峙立,枯润相生的墨色里更暗合道家阴阳相济的哲思。其书作常以侧锋取势,笔力如锥画沙,于传统中锋体系之外另辟蹊径,形成"剑走偏锋却正中鹄的"的视觉张力。这种"以拙生巧,以险求平"的独特书风,恰如先生毕生追求的艺术哲学:"在传统法度中突围,在限制中创造自由。
"本次展览以"左笔问道"为题,既是对先生艺术精神的致敬,亦是对书法当代性命题的回应。展陈脉络贯通其七十载艺术生涯,既有早年临习《张迁碑》《十七帖》的严谨法度,亦有左笔时期恣肆淋漓的变法之作;既有丈二匹的鸿篇巨制,亦有尺牍手札的性情流露。观者可见其作品中流露的深厚功底,亦能触摸到挣脱桎梏的磅礴气魄——那些跌宕的章法如交响乐般起伏,散落的墨点若星斗列阵,将汉字从实用书写升华为生命的图腾。
费新我先生的艺术实践昭示着:真正的创新,始于对传统的深刻理解,成于对命运的从容超越。当我们驻足于这些墨迹之前,不仅是在欣赏线条的舞蹈,更是在见证一位艺术家以生命为砚、以逆境为墨,在疾风骤雨中淬炼出的精神史诗。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恰似一柄左笔剖开艺术本质:当肉身困厄化作笔底惊雷,方知桎梏亦是飞升之阶。
作品欣赏
玉带蜿蜒画卷雄,漓江秀丽复深宏。
神奇景物疑三峡,叆叇烟云绕万峰。
石山望夫犹有妇,崖头画马欲成龙。
名山坐使人陶醉,豪饮当年似饮虹!
《<春泛漓江>郭沫若》
费新我(1903年—1992年)
124×65cm
立轴·水墨纸本
款识:新我左笔
印文:费新我
门前养草如花赏,
壁上黏碑当画看。
《<招高菊涧>许棐》
费新我(1903年—1992年)
115×33cm
立轴·水墨纸本
款识:癸亥夏至节新我左笔
印文:费新我
落笔多宗董北苑,
高情不减米南宫。
《<题章东孟山水>刘堧》
费新我(1903年—1992年)
105×31cm
立轴·水墨纸本
款识:戊辰春新我左笔
印文:费新我之印
花落纵横雨,
莺啼淡荡春。
《<偶题>杨基》
费新我(1903年—1992年)
135×33cm
立轴·水墨纸本
款识:庚申夏中新我左笔
印文:费新我
曲水流觞墨韵长,右军醉笔写苍茫。
千年翰墨今犹在,犹见兰亭一瓣香。
《书法》
费新我(1903年—1992年)
109×39cm
立轴·水墨纸本
款识:戊辰年秋初新我左笔
印文:费新我
拨云寻古道,
倚石听流泉。
《<寻雍尊师隐居>李白》
费新我(1903年—1992年)
108×42cm
立轴·水墨纸本
款识:乙丑初夏新我左笔
印文:费新我之印
东风随处起芳华
《东风随处起芳华》
费新我(1903年—1992年)
67×43cm
立轴·水墨纸本
款识:新我左笔
印文:费新我之印
天开图画
《天开图画》
费新我(1903年—1992年)
68×33cm
镜心·水墨纸本
款识:辛酉芒种新我左笔
印文:费新我之印
风华正茂
《风华正茂》
费新我(1903年—1992年)
59×30cm
镜心·水墨纸本
款识:新我左笔
印文:费新我
往事越千年
《往事越千年》
费新我(1903年—1992年)
90×38cm
镜心·水墨纸本
款识:新我左笔
印文:费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