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当代美术馆展览“登临出世界”
可以进行对读的特展,对于观众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观众可以在看完其中一个展览后,使用较短的时间与较少的花费参观另一个展览,有助于加深对于特定主题的理解与感受,这种共时性更容易引发进一步的思考。
而历时性的展览策划周期较长,例如上海博物馆“对话世界”文物艺术系列展览的第四展“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从策划到开幕耗时15个月。观众往往会聚焦于历时性特展中当下正在举办中的展览,能否将几年来看到的特展串联成博物馆希望观众感受的那条“线”,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与观众研究才可以揭示。此外,观众保存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而且注意力在新媒体时代很容易被分散,历时性特展需要面对观众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记忆衰减,有科学研究显示这个过程在两年后开始出现。当然,观众忘记的大都是展览中具体的知识内容,观展时的体验应该是印象深刻的。
对于多数外地的观众而言,将上海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原因早已不仅仅是历史建筑与购物饮食,而可以是一场场经过多方筹划、精彩呈现与独特体验的特展。特展所产生的共时性现象并不多见。这对于一个城市来说,首先要拥有大量的、活跃的文化艺术机构。其次,这些文化机构的展览策划理念、学术研究转化、资源协调能力与文化服务意识都要保持较高的水平,对于营造城市文化氛围的节奏有着相似的理解。此外,海派文化也滋养着上海的文化机构——特展同样体现着区域文化共同体内部的张力。
上海特展历时性与共时性现象的出现,可谓不断推动高质量文化发展、引领高品质文化生活、优化高水平文化供给、实现高效能文化治理的结果,也会成为未来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展览文化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