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思虑通审与鼓努为力:《书谱》中的“末年多妙”论及其书学境界辨

思虑通审与鼓努为力:《书谱》中的“末年多妙”论及其书学境界辨

2025-09-25 12:36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孟云飞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一、末年多妙:志气和平的艺术化境

孙过庭对王羲之“末年多妙”的推崇,是其书学理想的最高体现。这一判断并非孤立的美学品评,而是建立在一套完整的“人书俱老”理论之上。

1. “思虑通审”与“志气和平”的主体修养

“末年多妙”的前提是“思虑通审,志气和平”。这八个字勾勒出一种经过长期历练而达到的、高度成熟的主体精神世界。“思虑通审”,意指思想周详缜密,对事理、书理皆有透彻的理解与把握。这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智慧的澄明,是历经沧桑后对生命与艺术的洞达。王羲之晚年,饱经世事变迁,其心境从早年的仕途进取转向晚年的道家隐逸与佛学沉思,这种人生体验的深化,使得其“思虑”超越了单纯的技法层面,而融入对宇宙、人生的整体观照。

“志气和平”则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情绪状态。它意味着强烈的个人情绪、欲望和冲动已被调和、驯化,达到一种中正、安详、冲淡的和谐之境。这与儒家推崇的“中和”之美、道家追求的“虚静”之心一脉相承。在孙过庭看来,这种内在的“和平”是艺术创作达到至高境界的心理基础。唯有心平气和,才能“不激不厉”,即不过分激烈,也不过于迟滞,使笔墨的运行自然而然,合乎法度又超越法度。

2. “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审美境界

由“志气和平”的主体状态,自然生发出“不激不厉”的艺术风格。“不激”,反对的是剑拔弩张、刻意求奇的张扬之气;“不厉”,杜绝的是拘谨板滞、斤斤于技巧的工匠之习。这是一种从容中道、含蓄蕴藉的美。其魅力不在于外在形式的强烈刺激,而在于内在韵味的悠长深远,故曰“风规自远”。“风规”指风神韵度与规矩法度,“自远”则强调其感染力是自然生发、不假外求的,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王羲之的《兰亭序》(虽为中年所作,但其精神相通)、《十七帖》、《丧乱帖》等晚年作品,正是这种境界的完美诠释。点画之间,看似平淡,实则内涵筋骨;章法布局,浑然天成,无丝毫安排痕迹。通篇洋溢着一种温润如玉、潇洒出尘的气息,这正是书家内在人格修养的外化。孙过庭在《书谱》另一处所言“通会之际,人书俱老”,正是对此的最佳注脚。艺术的极致(“妙”),与生命的圆满(“老”)在最高点上合而为一。

3. “人书俱老”的哲学意蕴

“末年多妙”论深刻体现了中国艺术中“艺道合一”的哲学思想。艺术并非独立的技艺展示,而是个体生命历程与精神追求的完整呈现。书法尤其如此,它通过笔墨的律动,直接迹化书写者的心跳与呼吸。因此,书法的修炼,在根本上是一种人格的修炼。王羲之晚年的“妙”,并非单纯技巧的更加娴熟,而是其整个生命境界提升后在艺术上的必然反映。孙过庭借此确立了一个标准:最高的艺术成就,必然建立在主体精神的完善与升华之上。这为书法树立了一个超越技术层面的、深厚的价值根基。

二、鼓努为力:刻意求工的精神隔阂

与王羲之的“自然天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孙过庭所批评的“子敬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的创作倾向。这一批评需要放在特定语境中理解,其对象并非特指王献之一人,而是以之为代表的一种普遍风气。

1. “鼓努为力”的技法误区

“鼓努为力”,形象地描绘了一种在书写时过度用力、勉强为之的状态。它意味着书写者未能达到心手双畅的自由境地,需要依靠外在的、有意识的“努力”来控制笔锋,表现力量。其结果往往是笔力外露,缺乏含蓄的内在张力,所谓“强努之力,非真力也”。真正的笔力,是“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渗透力,是饱含生命气息的“活力”,而非僵硬的“死力”。这种“鼓努”之举,暴露了书写者在技巧上尚未纯熟,在心性上仍有躁气。

2. “标置成体”的创作心态之失

比技法误区更严重的是“标置成体”的创作心态。“标置”,即标举、设立,含有刻意树立、经营之意。“成体”,指形成一种独特的个人风格。孙过庭并非反对创新和形成个人风格,他本人就强调“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他所反对的,是那种将“形成风格”本身作为首要目标,刻意为之、急于求成的态度。这种态度使得创作过程变成了一种“设计”而非“流露”,书家关注的焦点从内在情感的表达,转向了外在形式效果的营造。王献之在其父基础上求新求变,其书风更具奔放洒脱之气,本无可厚非。但若后学者未能理解其精神内核,只从表面效仿其“宏逸”之姿,便容易陷入“鼓努为力”以逞其势、“标置成体”以炫其奇的陷阱。

3. “工用不侔”与“神情悬隔”的本质差异

孙过庭深刻指出,这两种路径的差异,不仅仅是“工用”(技巧功力)上的高低,更是“神情”(精神气息)上的“悬隔”。“工用”层面或有可比性,勤学苦练或可弥补;但“神情”层面的差异,则是本质性的。王羲之书法的“风规自远”,源于其生命自然流露的“神情”;而“鼓努为力”者,因其创作心态的刻意与做作,其作品必然缺乏这种真挚、自然、动人的“神情”。前者是“神采”照人,后者则难免“气息”浑浊。这是内在修养的差距在艺术上的直接体现,是“道”的层面而非“技”的层面的距离。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