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思虑通审与鼓努为力:《书谱》中的“末年多妙”论及其书学境界辨

思虑通审与鼓努为力:《书谱》中的“末年多妙”论及其书学境界辨

2025-09-25 12:36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孟云飞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三、学而能之:心手双畅的修行路径

孙过庭并未停留在境界高下的评判上,而是进一步探讨了导致这两种境界差异的原因,并指出了通往“妙境”的正确路径。这集中体现在他对“学”的强调和对学者心态的剖析上。

1. “自矜”与“自鄙”:学者之两大心魔

在论述了二王境界之别后,孙过庭笔锋一转,谈及学者的两种不良心态:“或有鄙其所作,或乃矜其所运。”“自鄙者”过于看轻自己的作品,容易丧失信心,畏缩不前;“自矜者”则过分夸耀自己的运笔技巧,满足于既得成绩,固步自封。孙过庭认为,“自矜者将穷性域,绝于诱进之途”,这种骄傲自满的心态会封闭自我提升的可能性,是求学道路上最大的障碍。而“自鄙者尚屈情涯,必有可通之理”,因为自知不足,反而保留了进步的空间。这一分析极具心理学洞见,指出了艺术修行中保持谦逊、开放心态的极端重要性。

2. “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的核心命题

在批判了两种错误心态后,孙过庭提出了一个斩钉截铁的论断:“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这是一个逻辑严谨的全称否定判断。前者承认了天分、机遇等客观限制的存在,即付出了努力未必一定能达到最高成就,这体现了现实的理性。后者则彻底堵死了任何投机取巧、希图侥幸的捷径,确立了“学”作为成功的唯一必要条件。此处的“学”,并非仅指临摹古帖、练习技巧,它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包含了技法锤炼、知识积累、品德修养、生活体悟等全方位的修为。正如《书谱》开篇所言:“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其成就皆来自长期的学习与积累。孙过庭以此强调了书法艺术严肃的规范性和漫长的积累过程,将书法定位为一条需要终生践行的“修行”之路。

3. “心手双畅”的达成:技道并进的辩证过程

“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心手双畅”,即内心所想与手上所书之间毫无滞碍。这需要经历“平正—险绝—平正”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初学求“平正”,是掌握规矩法度;继而“务追险绝”,是探索变化与个性;最终“复归平正”,则是化险为夷,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这个最终的“平正”,已是融汇了“险绝”的、充满内在张力的高级的“平正”,也就是王羲之“末年多妙”所体现的“不激不厉”。整个过程中,“手”的技巧与“心”的修养必须同步提升。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学”,才能克服“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的困境,逐步接近那种心手相应、技道合一的化境。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