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思虑通审与鼓努为力:《书谱》中的“末年多妙”论及其书学境界辨

思虑通审与鼓努为力:《书谱》中的“末年多妙”论及其书学境界辨

2025-09-25 12:36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孟云飞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引言:一段公案的深度解读

唐代孙过庭的《书谱》,不仅是一部精妙的草书典范,更是一部体系严整、思辨深邃的书学理论巨著。其中,对书圣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的评骘,尤为后世所关注,亦常引发不同解读。其文曰:

“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子敬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岂独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悬隔者也。或有鄙其所作,或乃矜其所运。自矜者将穷性域,绝于诱进之途;自鄙者尚屈情涯,必有可通之理。嗟乎,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考之即事,断可明焉。”

此段文字,表面看是品评二王高下,实则蕴含了孙过庭对书法艺术本质、创作主体心态以及学书路径的根本性思考。若简单理解为扬羲之抑献之,则失之浅薄。孙过庭意在通过这一经典案例,构建其理想中的书法境界模型,并批判一种偏离此模型的创作倾向。他将王羲之晚年书风的“妙”,归因于“思虑通审,志气和平”的人格修养状态,从而将艺术成就的顶峰与生命状态的圆融直接挂钩。反之,他将以王献之为代表的“鼓努为力,标置成体”视为一种虽具工力却“神情悬隔”的次等境界。更为深刻的是,他由此引申出关于学者心态(“自矜”与“自鄙”)的警示,并最终落脚于“学”之必要性的坚实论断。

本文认为,这段论述是理解孙过庭整体书学思想的关键锁钥。它清晰地展现了其理论中艺术与人生、技巧与心性、自然与刻意之间的辩证关系。本文拟从“末年多妙:志气和平的艺术化境”、“鼓努为力:刻意求工的精神隔阂”以及“学而能之:心手双畅的修行路径”三个层面,层层递进,对这段文本进行深入剖析,以期揭示孙过庭书学思想的深邃内涵与永恒价值。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