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大大拇指广场
曾长期担任喜玛拉雅美术馆顾问与馆长的王南溟9月2日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所有地产悉数变卖后,证大集团从喜玛拉雅中心的产权方转型为运营方,然而中心的商业开发始终没有成功,商铺经营乏力,以至连年亏损。
“作为一个产业,一个生意,(房地产)对我而言已经不重要了。”2015年,戴志康和地产圈作别时这样说。他的另一个理由是,“情怀玩别的东西容易,但玩地产需要相当的实力,地产本身是很贵很贵的资本。”
而对于戴志康而言,退出房地产也并非心甘情愿,在提出金融作为证大集团第一产业的同时,他还是希望地产和金融并行,“等我相当强的资本能力,我一定会回来再做几个精彩的项目,造一个楼、社区或者学校。”
退出房地产后,戴志康便瞄准了互联网金融。彼时,戴志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金融体系里所有发展方向,我最看好P2P”。
作为曾经的“私募教父”,戴志康自然不会放弃用金融杠杆和艺术品交易结合的机会。2009年在“大拇指广场”成立证大艺术超市,后又有“艺术网银”,2011年和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共同设计发行国内首支阳光私募型艺术品投资基金产品。在一位艺术金融顾问的劝说下,戴志康向银行融资1亿元,以7000万元购买艺术品成立基金,然而基金到期,艺术品无法变现,最终由戴志康向银行清偿了贷款。
对于喜马拉雅美术馆的定位, 戴志康此前对东方早报曾表达了对受到西方资本支持的中国当代艺术的批评:“中国人做的东西要由西方人认同,跟我做建筑的想法是一样的,主体在哪里?而且老外都喜欢中国艺术家批判中国的作品,好像是反思什么。也不是说丑化,总体来说是批判。不把批判当做丑化。所以我本来是要开当代艺术馆,叫证大MoMA,但我一件当代艺术的收藏也没有,后来,我就说,我不要做当代艺术馆了,直接做美术馆。在2005年前后,当代是最时髦的。喜玛拉雅中心本来也是要做当代美术馆,叫证大当代艺术馆。后来把证大和当代都去掉了。我已经开始不相信当代之说了,没有什么艺术必须要当代。”
他认为,“‘当代’是西方人的概念,说中国当代就是不要历史、不要祖宗。西方人的当代是根据它过去的发展延伸过来的,它是有历史的,它说的当代,到这边来定义当代就是只认当代不认祖宗。等我了解、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就说,我不要这个当代了。我就做美术馆。然后就此来考虑我开馆到底要怎么做,原有的当代艺术这些策展人大多数都不符合我的要求了。所以为什么难?这个东西就变成我这个局外人要去为这个事情做很大的推动工作,整个思考过程就是我自己跟他们几个人在做。我做了几年之后,2006年到2011年,一直都在纠结,到底要怎么弄。馆长找谁?怎么策展?有很多可以探索的。”
事实上,喜马拉雅美术馆的馆长职位其后也一直处于变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