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如何“看”一场展览(组图)

如何“看”一场展览(组图)

2019-09-19 07:59 文章来源:上海艺术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马良的作品有着高互动性

最后还是来聊聊多媒体,毕竟这是我们现在最常看到的展览方式之一。多媒体包括影像、声音、图形、动画等等,它们的核心在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虽然很多展览号称拥有多媒体,但真正将多媒体用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有交互的展览,我很少遇见特别好的,印象比较深的是余德耀美术馆的“雨屋”。进入一间黑暗的下雨的屋子,传感器会感应到人走过的地方,而那一片的雨便会停下,也就是说,你走在雨中却不会淋湿,远处灯光反射在四周的雨点上,描绘出夜幕下宁静的雨中意境。雨屋给人沉浸式的体验,也非常适合拍照,但是有朋友上周去的时候反映雨屋设备年久失修,下雨天去,在外面没淋雨,进屋里却淋湿了由此看来,多媒体展的维护和持久性还是一个挺大的问题。

令人惊喜的是,近来在传统展览上看到多媒体的应用,推陈出新,产生不俗的效果。去年徐汇艺术馆做了一个敦煌乐舞展,其中用到了两个主要的多媒体技术,一个是3D动态洞窟,一个是轨道镜动画,这两项技术,在历来的敦煌展上还是第一次使用,动态洞窟运用真人动作捕捉,让3D舞伎跳出敦煌壁画中的“胡旋舞”,配合根据敦煌古乐器音色所创作的敦煌古乐,还原了敦煌乐舞的实况。虽然未能尽善尽美,但着实打动了不少观众。轨道镜动画则是更新的一门技术,来自纽约的动画师胡一凡,运用轨道镜创造了化生童子和敦煌魔众在不同的乐器之间彼此追逐嬉闹的作品《蜃舞童戏》,让人耳目一新。当我问到策展人唐丽青她在展览中最希望引起观众注意的是哪一点时,她告诉我,是观展的秩序。在敦煌乐舞展上,常常一百来个观众拥挤在面积仅三四百平米的展厅,在虚拟洞窟内观展的时候,大部分观众都需要席地而坐。“这种秩序的守护特别重要,美术馆是教会人们彼此尊重,保持审美距离的地方。”唐丽青如是说。

其实,无论是当代艺术展还是传统艺术展览,多媒体都只是一种媒介,是当今普遍使用的传播工具,一个好的艺术家和策展人,是善于把握和用好每一种媒介的。我们在展览上去看的不是工具本身,也不是技术,而是它们呈现出的效果和表达的内容。因此,当你走进一家美术馆,首先要做的是收起那个时时在彰显的“自我”,保持沉默,沉浸到美术馆的体验中去;其次是放下思考的执着和偏见,去接受更多的信息;最后,当你充分感知了展览所传达的理念或意境,和艺术家有了对话之后,再拿起你的相机,寻找一个独特的视角,这样,你才是“看”了一个展览,而不是“看过”了它。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