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如何“看”一场展览(组图)

如何“看”一场展览(组图)

2019-09-19 07:59 文章来源:上海艺术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如何“看”一场展览

在前不久复星艺术中心的草间弥生展上,刚参观完“无限镜室”的我,听见身后的工作人员这么说,于是我立刻转回身提出,能不能让我也进去?他回答说:“你可以排队等一下,下一轮你就可以进去了。”每一批观众在“无限镜室”逗留的时间是规定的一分半钟,但观众人数却没有特别规定。一分半钟之后,我又一次进入了“无限镜室”,和我一同进去的还有另一个姑娘。

第一次进入镜室,其实我是大为失望的,原本在宣传照片上看到的是一个折射了彩色灯光以至于无穷的空间,可是里面的空间只有不到20平米,而且一下子涌进了十几个参观者,空间愈加逼仄,铺满镜面的上下六合空间,被人影充塞,给我的第一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拥挤的迪厅;形成巨大反差的是,这一次由于只有两个参观者,狭小的空间一下子变得非常大,镜面互相反射,将空间推至无限,灿烂的灯光忽大忽小,在深邃的背景之下幻化出一片璀璨的星空我想,这才是草间弥生想要创造的“无限宇宙”。

那么,如果“无限镜室”限制进入人数,会不会体验感更好?由此我想到了展览该“怎么看”的问题。

作为一名艺术爱好者,我对于当代艺术的理解完全是建立在一次次看展的积累之上的,当代艺术语言丰富,不设边界,多媒体作为现代的一个重要交流媒介,在当代艺术中也被充分运用,是我喜欢的艺术形式。

我印象深刻的多媒体展览,比如上海昊美术馆的开馆展“宣言”,艺术家朱利安·罗斯菲德用短片的形式来表现当代艺术中具有分量的若干宣言,而主角凯特·布兰切特扮演了葬礼主持人、女主播、朋克女、流浪汉、垃圾焚烧厂工人等 13 个截然不同的形象,这些形象和宣言本身就充满诗意,但影片又充满戏剧矛盾,将我们带入对当代艺术的反思之中,宣言和形象的反差或契合提供了我们多维的视角,呈现出宣言的坚固与脆弱,或者说,这个作品本身就是对当代艺术的一种文学描述,它富有创造力和黏合力,它可以跨越界线,同时又具有攻击性。

这个展览中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点,在二楼展厅,观众可以躺在地上铺设的懒人沙发上看展,而展品—屏幕也被设置在靠近地面,与躺下来视线持平的高度,这一观展体验非常好,因为展品播放时间有点长,想躺下来是很自然的。能够考虑到观众的感受,才让人感觉到在多媒体展览和“人”之间,是存在某种温馨的熨帖的。

但是还有一些多媒体展览本身很有创意,却因为各种原因而变得鸡肋。比如之前teamLab的展览“油罐中的水粒子世界”,可能很多人在看展前期待的是一个沉浸式的互动体验展览,在光影流动中感受奇异水粒子世界,但实际进入展览的人们却觉得好像“看了十分钟PPT”。其实,teamLab是“技术控”:其主要亮点是投影在墙壁和地面上的流动图案(花朵、竹林、瀑布等),会随着人的移动而聚集或分开,在流动的影像和流动的行人之间建立起了联系。看展时,人的面部被光影重塑着,如幻如梦。但是,如果teamLab在进驻上海后,其定位转变为纯粹为了拍一张好看的照片作为噱头吸引观众去看展,就有本末倒置之嫌了。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