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修文物 老匠人们传授精湛技艺
屈峰说,像刘师傅这样的老手艺人虽然没有读过大学,但他们继承了精湛的传统手工技艺。他举例称,有一次,故宫文渊阁的一扇隔屏需要修复,这块隔屏分为三部分,他和另一个学徒各负责一块挡板,刘师傅负责中间的裙板,“结果我修复的挡板和刘师傅修复的裙板放在一起,差距就明显体现出来了。刘师傅雕出来的龙,明显更有力量,鳞片和龙身体结合得更好、更规整。相比之下,我雕出来的龙就像一条病龙。”
屈峰赶紧向刘师傅请教,刘师傅指着屈峰雕出来的龙说:“你雕的这条龙,每个部分单独拿出来都很不错,但是龙是一个整体,你开始雕刻的时候,就要从整体去想。龙身上要有一股气,从头贯穿到尾,你的这个气都断掉了,龙自然就没有力量。”
在修复文物的过程中,屈峰读了很多书,对书里记载的每种榫卯结构烂熟于心,但有一次,木器修复组被要求修复一个盛放大缸的木质缸架。“熟悉榫卯结构之后,你不但知道木器是怎么组装的,还可以知道向哪个方向用力,可以将木器拆开。但这个缸架很古怪,就连几位老师傅看了几天,也都没搞懂该怎么拆开。”
直到很多天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修复人员发现了一处隐藏的挡板,才在挡板背后发现了榫头的位置。虽然如此,大家依然无法将榫头拉出来,“里面非常紧,怎么用力也拉不出来。我们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当年制作这个缸架的工匠为了让缸架能够承载大缸的重量,在榫头处插进了一个楔子,将榫头撑开了,相当于螺丝在螺丝帽里变大了,自然拔不出来了。”这种书中从来没有记录过的方法,让屈峰大开眼界。
“还有一次,我们修复养性殿的多宝阁,里面的榫头都很罕见,有一整面墙那么大的多宝阁全是这种榫头,工程量可想而知。”屈峰发现了故宫里真正的“宝贝”——古代工匠流传下来的有无限奇思妙想与巧夺天工的高超手艺。
“在故宫修文物,其实也是自身的一种修行。”屈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