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前夕,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作品展在山东美术馆开幕,这也是作为“三大国展”之一的全国美展首次来山东展出。
在全国美展中,中国画历来是重头戏。经各省选送,本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复评最终收到参评作品1184件,其中,人物画作品606件,山水、花鸟画作品578件。经过严格评选,中国画展区共遴选出604件入选作品,包括进京作品88件(含获奖提名作品12件)。据统计,山东入选作品60件,位居全国第二;进京作品18件(含获奖提名作品3件),高居第一位。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独家采访了多位山东籍进京作品作者,邀请其解读作品的创作历程和主题思想。
在山东美术馆一层展馆内,一幅名为《脊》的水墨画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画面右下方,一只苍老的手拿着水杯,手背劲瘦,指甲粗粝;再往上移,是一位像钢铁一般的老者,青筋暴露,如同一幅雕塑;左右两侧则是劳动者的行头,防毒面具、攀爬所用的挂带等器具,均用几何形来表现;画面顶部巧妙搭配了一些夸张的手,劳动的壮阔场面跃然纸上。
这幅作品采用了全水墨,没有一笔颜色,整幅画也没有一个正面的人物面孔和表情,全部采用了肢体语言。同时又打破空间,不是单独去描绘一个劳动场面,而是多种场面的组合,去表现一线劳作者的场景。作者为何会做这样的选择?
“采用肢体语言,舍弃具体的人物形象,是想表现更加普遍、阵容更大的一线艰辛劳作者的场景。《脊》这幅作品中,工农兵都有,如民工、矿工,右下角还有一组解放军抗洪。但作品又不单独描绘一个场景,而是把多个动作游离出来,使画面的想象力更丰富、更不受限制。”作者李忻峰解读说。
谈及作品主题,李忻峰说,一名优秀的创作者不能远离时代和人民,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艺术家在传承传统画法的同时,也要不断运用新的技巧。新的时代有新的观察角度,也有新的感悟和理解,我们应该多去反映新的生活、新的劳动场面。”(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张阿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