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海博物馆日前透露,备受关注的“黑石号”沉船文物展览,将从新加坡引进展出。“黑石号”于1998年发现于印度尼西亚海域,是在勿里洞岛外海一块黑色大礁岩附近发现的一艘沉船,装载了数万件中国唐代文物,绝大部分为陶瓷,还有精美金器。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介绍,它是迄今所见古代阿拉伯地区与中国进行直接贸易的最早考古证据,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黑石号”沉船文物展览将从新加坡引进展出,图为有望来沪展出的唐代陶瓷。 (展方供图)
与此同时,如何让博物馆发挥“国家客厅”的作用,成为“一带一路”重要的文化通道,通过文化联动,共同保护和传承人类的多元文化和多彩环境……这些话题成为业界专家热议的焦点。
多领域交流合作,博物馆成为“国家客厅”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在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国内博物馆不断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有的博物馆已经成为开展外事活动的“国家客厅”。
以合作办展为例,去年10月,上海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共同策划的“青出于蓝”特展,来到乌兹别克斯坦这一丝绸之路古国巡展,通过青花瓷这颗世界陶瓷史上的璀璨明珠,将“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与地区串联起来。刚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落幕的“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汇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47国及希腊、埃及两个文明古国的451组文物。这是我国首次举办的亚洲大家庭共同参与、通力合作的集大成亚洲文明专题展览,为各国相互交流、展示、沟通、了解搭建重要平台。
中国还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相关国际组织合作建立了遗产地保护和博物馆联盟等合作机制,并赴肯尼亚、沙特阿拉伯、印度、孟加拉国、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开展联合考古调查。去年8月,上海博物馆与斯里兰卡共同组建联合考古队,在斯里兰卡北方港口城市贾夫纳进行了40天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发现了大量中国瓷器,为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实证,对推动海上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具有重要意义。
博物馆高速发展,构建交流发展的文化通道
博物馆如今几乎遍布于所有国家和地区,这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相互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中国为例,自1905年张謇创办南通博物苑以来,中国博物馆事业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过去20年,是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我国成为同时期世界上博物馆事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国家文物局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已达到5354家,是1949年的230多倍,是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的14倍,比2010年翻了一番。与此同时,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数量和多样性明显增加,截至2018年底,全国博物馆馆藏文物总数已达4330万件/套,珍贵文物达400万件/套以上,一批世界级艺术瑰宝得到妥善保护和利用。这之中,有不少承载着“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人民的共同记忆。比如,陕西历史博物馆、山西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等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中,收藏陈列的文物珍品向人们述说着2000多年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
“我们希望能够以博物馆作为桥梁,搭建各国文化交流平台,从文化中寻找彼此认同和信任的共通点,促进更有效的合作,以文化认同带动地区和平稳定与经济发展。”相关学者告诉记者。
业内人士同时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博物馆提供了良好机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调整征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和创意思路,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博物馆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是国内博物馆面临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