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寒山精神的多维传播与当代艺术阐述:记寒山美术馆两周年(组图)

寒山精神的多维传播与当代艺术阐述:记寒山美术馆两周年(组图)

2019-12-14 20:40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开幕嘉宾合影©ladedah

2019年12月6日与7日,“寒山:寒山美术馆两周年主题展”暨“杳杳寒山道”寒山文化论坛在苏州寒山美术馆举行。该项目选择在寒山美术馆成立两周年之际亮相,具有特别的意义与深远的影响。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0年2月29日。

在你的记忆中关于苏州与“寒山”,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那首朗朗上口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吧。自古至今,吸引多少文人墨客竞相留下自己的书法创作。而究其寒山本人,他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僧。其身份多样,学儒、修道、奉佛,却又非其一种,在民间的他又以“文殊”“和合二仙”(与拾得合称)的形象为人们所敬仰传颂。而历来对寒山的生平没有确定的结论,一般有“初唐时人”与“中唐时人”两种说法。寒山代表了一种随心所欲的生活方式,是回归自我、回归原点的精神趣味,也正因为此,成就了其精神的连绵影响和持续传播。

本次活动准确的说应该是“寒山”项目,包含了主题展览与主题论坛两个板块。本次项目的契机缘于跟苏州寒山美术馆的合作,寒山美术馆于两年前建馆,而据传寒山、拾得居住的寒山寺也就在此地。寒山其人在古代历史中是一个神秘的人物,虽然是否有其人存在争议的,但是本次活动的意义在于找寻“寒山”这个精神与文化的符号。据策展人王岩介绍,“‘寒山’主题一方面呼应了美术馆的命名,一方面寒山的隐逸和禅宗是我们所谓的寒山精神,也是我们项目的出发点。”那么,本项目是如何将诗人寒山与当代艺术关联起来的呢?

寒山美术馆馆长胡仁仁©ladedah

开幕式现场

高士明发言致辞©ladedah

艺术家代表王公懿致辞©ladedah

策展人王岩致辞©ladedah

展览:“寒山”精神的当代艺术表达

寒山美术馆两周年主题展选取了高世强、管怀宾、王公懿、徐龙森、严善錞、陆衡、梁绍基、曹晓阳、佟飙等9位艺术家,这九位艺术家

有着各自的表达方式,每个人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代表了各自独特的清流,他们利用当代艺术的媒介,来致敬传统、致敬山水文化。王岩表示,本次展览采用了强策展的理念,力求呈现出一场高规格的学术展览。

已步入古稀之年的王公懿老师的《秋瑾组画》,代表了木刻版画的一个高峰。而本次展出的《辋川图错综》系列,受到了王维《辋川图》的影响,她将《辋川图》中的元素,进行了完全的解构与呈现,用点与线的方式呈现在画面上,而在其背后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关于点线的山水构图,是一件完整的作品。王公懿选择性地将她想要呈现出来的点与线凸显,而隐藏掉其他部分。你在观看作品的时候,完全进入艺术家营造的艺术世界,与之进行精神层面的深度交流。王公懿心态淡然阳光,始终保持着随心创作的老顽童状态,这与寒山子的精神生活方式完全契合。

艺术家高世强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辨识度,本次展览展出的是《云山六章》六组多媒体装置,这是一个新的版本,现场展出效果颇具震撼力。2013年,高世强提出并发起了“山水行动”,这是隶属于中国美术学院的一个长期创作、研究的影像计划,其目的是将中国人的山水经验及其背后的世界观,活化在当代,分享给世界,告诉世界:我们的山水不是直译的“ landscape“,我们的山水观已经上升到了宇宙的山水观。

高世强老师带着他的学生们,通过实验影像、新媒体的方式去寻找古人对山水以及古代山水画中的山水之路。他们运用叙事性与抒情性的艺术语言,来表现自己想表现的中心思想。在展览现场,我们还看到了来自其学生二十组小的作品,这个系列属于《云山六章》的第二组,也是向《溪山行雨图》致敬。艺术家高世强试图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掀起一种新的创作方式。

本次参展的艺术家还有一位被称为“活寒山”的梁绍基,他深居寒山天台养蚕,并以蚕的生命历程为媒介进行艺术创作。天台山是佛教、道教共融,非常和谐的地方。梁绍基携蚕丝弥满的鏡子驱车去天台名胜琼台仙谷追云,利用虚实真假的方式来寻找“真经”,而这也是他的生活状态与精神追求。这种艺术创作的思维跟寒山的生活状态完全相同。

艺术家导览及观众观展 

艺术家梁绍基为观众导览©王瑶

嘉宾观展

活动现场

论坛:不同视角下的寒山文化解读

“杳杳寒山道:寒山文化论坛”是本次活动的另一亮点,是在视觉展示的基础上,集结了来自于国内外范围内的一批有影响力的寒山研究学者,如比尔·波特(Bill Porter)、钟玲、查屏球、何善蒙、张文江、张勇、温波、胡正武等,论坛从“寒山文化及其域外传播”、“寒山与中国思想”等方面展开,以跨文化的视角为观众探寻寒山在艺术形象、外域传播、精神内涵上的边界,与会学者们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为大众呈现出不同视角下的寒山文化解读。

作家、汉学家比尔·波特长期从事寒山相关的翻译工作,这次是第一次参与跟艺术作品相关的活动,他认为此次参展作品很好的反映了寒山精神,很震撼,有巧思。“寒山最珍贵的是他的精神,这个精神是超越语言、超越文化的,带你进入看破与洗耳的境界。”

王岩告诉我们,将来还会将本次参展作品与论坛相关讨论集结成册,供将来深度研究提供资料。


责任编辑:石春丽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