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不会想到,全国人民忙忙碌碌为农历己亥猪年扫尾,准备热忱迎接庚子鼠年,跨过新年的钟声迎来的却是一级比一级更严峻的疫情防控现实。逼仄的形势给了整个社会一个措手不及,惊魂未定之际,慈善圈、企业界率先做出回应,纷纷捐款捐物。危急之中,美术圈的反应也不可谓不快,过去的几天,各类美术机构,多级美协,纷纷发布抗“疫”美术作品征集令,以声援一线的勇士们,体现社会担当。我们当然需要为艺术家和艺术机构的敏锐、热情和责任感点赞,这波行动很好诠释了艺术为人生的理念。艺术只有来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才能显示蓬勃和持久的生命力,才有其存在的社会价值。文艺和现实社会生活无法分开的鱼水关系,决定了在灾难面前需要有所作为。
赵振华大型组画《抗击非典》
但是,在一片铺天盖地的喧嚣之中,“战疫”美术创作热的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最大的不足是作品的主题单一和表面化倾向,尤其典型的是一味的“红光亮”。从发布的作品看,十有八九聚焦于当前抗“疫”的少数人物,少数群体,出现创作题材和形式扎堆“撞衫”的普遍现象。这里笔者并非否认医护工作者的伟岸形象和崇高作用,也不是否定对他们的歌颂。只是重复的歌功颂德未免产生物极必反的反面效果,让人视觉疲劳,况且一味的跟风也是艺术创作的大敌。再者,以医者仁心的高尚情怀和目前现状,想必他们自己也不愿意外界过多地关注他们个人。众所周知,组成抗“疫”防线的除了成千上万的医护工作者,全社会每一位成员都是参与者。笔者看新闻报道,武汉各级定点医院向火神山医院集中转移重症病例期间,120司机二十四小时待命,与重症患者直接接触,他们却却从容淡定,令人敬佩。由此及彼,窥斑见貌,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从基层一线干部到各类志愿者,再到捐赠款物的老百姓,甚至是居家自觉隔离的人,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有太多的平民英雄值得赞颂,有太多的家国情怀值得挖掘,而这些都隐藏在日常细节之中,丰富的现实感人情节和单一的美术作品主题形成强烈反差,让人看着总感觉少了一种什么味道。作品主题的单一化透露出美术家视野的狭窄和艺术理解上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