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疫情依然严峻的特殊语境下重新面对所谓云展览、虚拟博物馆、线上资源开放等话题,在某种程度上会有意无意地偏离我们对艺术本质属性和当代使命的理性认识。
云展览这个听上去十分时髦的称谓事实上并不新鲜,无非是线上展览的升级版。之所以在今天变成焦点话题,一个不容否认的原因就是此次横扫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那么问题来了,线上展览或展示之所以没有成为今天博物馆和美术馆的主要方式,无法从根本上替代传统展览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看待和利用云展览的优势、发展空间和局限性?线上与线下展览之间合作与互通的可能性在哪里?诸如此类问题,必须抛开当前的特殊疫情背景加以讨论才是理性和具有建设意义的。
不论收费与否,也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展览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公益性质,这也是艺术长期以来“成教化、助人伦”使命的具体体现,一百多年前蔡元培先生所倡导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以及博伊斯的“社会雕塑”理想等均源于此,在这一点上,中西方的认识并无太大差异。不过,稍微了解艺术史的人都知道,艺术自身固然种类、风格众多,各式博物馆、美术馆层出不穷,但占据话题和话语权主体的,依然是经过历史沉淀、积累而成的优秀文化艺术遗存。不论是神秘博大的宗教艺术、恢弘精致的宫廷艺术,还是恣意空灵的中国文人画、明快多彩的印象派或者严谨细腻的细密画,从具体的文化根基、艺术指向或者接受语境等等来说,大都与今天我们的现实处境相去甚远。博物馆精心保护、展示和宣传那些经过历史涤荡侥幸流传至今的艺术瑰宝,却希冀它们可以走进每一个普通人的工作和生活,这似乎是一个永远的悖论和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