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年前,一尊建于唐代的大坐佛和周边的千佛造像因四川仁寿县黑龙滩水库建设而被淹没于碧波之下,以至于成了传说。近日获悉,随着水库水位下降,这一几乎成谜的大佛胸部以上终于露出水面。
四川省原仁寿县文化局长、原乐山大佛文物保护管理局局长徐成村日前接受采访时说:“数十年来,这尊大坐佛几乎从来没有现出过。得知佛像重新露出水面,内心激动不已。对于这尊水下重现的大佛保护很难,马上雨季一到,水位上涨,很快就看不见了。”
国内一位知名石窟研究专家对澎湃新闻表示,当地如果有条件,可以尽快利用水库水位低,大佛露出水面的这一难得契机进行勘察,拍照、记录,甚至三维扫描,因为文献资料的收集与保护也是文物保护的一种方式,而且这对于今后川渝地区佛教造型的比较性研究也有较大意义。
地处四川省眉州市仁寿县的龙泉山脉深处一座海拔760米高的崖壁上,有一尊建成于唐代神龙三年(公元707年)的全国最大且是唯一的半身胸佛(仁寿高家镇牛角寨大佛),它比乐山大佛早建成6年,是乐山大佛的蓝本,被誉为“中华第一胸佛”。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在仁寿县,还有着一个淹没于水库之下的巨型大坐佛。澎湃新闻从仁寿县相关文物保护人士处获悉,一尊建于唐代的15.8米的大坐佛和周边的千佛造像半个世纪前随黑龙滩水库建设而淹没于碧波之下,未见任何照片和记载,成了一个神秘的传说。而近日,随着水库水位的下降,这一半个世纪未现身的大佛胸部以上终于浮出水面。
仁寿黑龙滩水库原在水波之下的唐代大坐佛
黑龙滩水库水位下降后,清理后的唐代大坐佛,胸部可见清晰的石刻纹 ,图片为仁寿县文管所提供
地处四川仁寿高家镇牛角寨的唐代神龙三年建成的半身胸佛
“我的老家是四川仁寿县,古时候仁寿是比较偏避的地区,唐代大坐佛所在的位置就是古仁寿直到建国后上世纪50年代时期,通往成都等地的交通要衢——太乙坝。黑龙滩水库建成后,这些石刻全部隐蔽于水下。”四川省原仁寿县文化局长、原乐山大佛文物保护管理局局长徐成村接受澎电话采访时确认这一消息,据他介绍,这一露出水面的大坐佛龛为长方形平顶龛,高18米,宽9.5米,深6.5米,窟内为一尊弥勒佛坐像,高15.8米,头饰螺髻,右手执佛珠于膝上,跏趺坐于素面台上。旁边还有15窟近200尊造像。在古代石刻大坐佛最多的四川,这尊出水大佛的高度目前排名第六,前面分别是乐山大佛(71米)、荣县大佛(36米)、齐山坐佛(23米)、资阳大佛(22米)、以及安岳黄桷大佛(16米),这也是全川10座高15米的大佛中排第十位的大佛。
查遍全国,目前现存高度超过15米的唐代石刻大坐佛仅十尊,除四川这几尊外,仅有龙门奉先寺、彬县大佛和宁夏须弥山大佛。由此可见,这尊坐落在黑龙滩深潭之中的大坐佛的价值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