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艺术博物馆在诞生之初,就对深藏于“皇宫”之中的艺术品最大限度地面向公众进行展示,并通过管理者对艺术品进行有效的组织陈列而达成“知识分享”的目的。回顾世界上众多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发展,以“知识生产”为目的的美术馆实践,逐渐形成了以“艺术史”方式排列的藏品陈列方式,这也逐渐取代了之前的“杂乱的、装饰性的对艺术品的展示方式” 。卢浮宫首任馆长米尼克·维万·德农就曾尝试对新开放的卢浮宫藏品陈列布置成一种充满秩序性、教育性的且可以用艺术史的方式呈现历史的发展的样式。
法国画家休伯特·罗伯特(1733-1808)所描绘的向公众开放之初的卢浮宫展厅
可以说,如何展示艺术品是一个公共美术馆在面对公众开放时就要开始思考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对艺术品的陈列展是以时间顺序或者说是以历史性叙述排列的。这种方式有其存在的传统,因此是大多数美术馆奉行的展示准则。可以说从16世纪的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开始,对藏品的展示就已经按照“艺术史”的顺序排列,对于艺术家的选择和藏品间的组合完全是在一个历史框架的发展之中呈现的。而后来许多重要的美术馆也都遵循了这样的展览陈列的方式,按时间顺序区分作品,在历史发展中再根据同时期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国家和艺术流派分列展室。这也可能衍生于法国艺术理论家罗杰·德·皮尔斯在1708年确立的理论,他认为绘画包含四个要素:色彩、构成、构图和表达,通过比较每一个单独要素能够取得最佳的绘画学习效果。因此最好将多个艺术家、区分风格和主题并列陈设,以利于观赏者不断地比较对照。这一理论后来也成为了美术馆工作者将藏品陈列以先按年代顺序区分作品、再根据流派排列悬挂的重要参考。
而对于拥有大规模世界性收藏的艺术博物馆陈列方式的发端,我们甚至可以追溯到更远。“卢浮宫大宫画廊的方案启用于1779年,大体上采用了新的方式,即按流派和年代排列艺术品。1790年末卢浮宫在大宫画廊的后部沙龙画廊展出法国流派的作品,排列在法国流派后边的是北方和意大利流派的作品,每个流派中艺术家以年代顺序排列组合。作品的排列又与瓦萨里或文艺复兴准则保持了一致。 ”南希·艾因瑞恩胡佛认为。追随卢浮宫所践行的力求实现一种“可见的艺术史”的展览陈列的方式,无论是对于普通参观者还是对于专业的研究者来说,无疑都提供了一种最适合理解艺术的方式。这种在时间循序中将美术史叙述和专题展厅的集合,将美术馆庞大的收藏展示出了清晰的艺术史架构,确实为公众提供了更为容易接受和欣赏的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