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罗斯·萨良,《自画像》,1915年
如果我们把萨良的创作单纯理解为西方现代主义的延伸,那必然是矮化了他的创作力,且枉顾了他所处的历史语境。如果从创作手法而言,他的现代主义风格似乎和后来苏联时期执行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格格不入,但是,萨良却在后来苏联时期的亚美尼亚成为了国家肯定的“人民艺术家”,三获“列宁勋章”。可以想象,在这个过程中,他在艺术创作上做了妥协——但是,妥协并不意味着退步,反而也可能促成另辟蹊径的突破。
1933年,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即将被确立为苏联上下的文艺准则的前一年,萨良前瞻性地创作了以劳动人民为主题的作品,《盖拓河桥建设》。画面的主体是下半部分的劳动人民,他们在采石、修整、装车、运输,上半部分虽然占据画面不到一半的空间,但是建起的桥梁已然巍峨!仔细看桥上方的细部,红色勾勒的小人们,刚刚在桥的正中心布置好苏联的标志,红色五角星和镰刀。不同于后来诸多僵化的“主题性创作”,这幅作品不仅饱含着热火朝天的劳动热情,而且作品的形式、色彩和美学丝毫不因为需要配合主题而牺牲任何艺术层面的追求。地面泛白的土黄色,衬托了桥梁主色红色的耀眼,远处的天空,是极冷的蓝,再次与接壤的热烈的红形成一重对撞。在作品的小角落,几抹绿色点化了画面的生动感。作品以卓越而独特的视觉告诉观众:这是只属于萨良的作品,而同时也以劳动的热忱感染着所有人。